小时候,我们最害怕的就是父母说“不要我了”。每次一听到这句话,就一边哭,一边拽住他们的腿,哪里都不让他们去,生怕他们走了,就不回来。所以,总是像跟屁虫一样跟着他们。前几天,听朋友小米说,在参加一次聚会中,大人们拿她儿子开玩笑说“不要他了”,导致他哭了好几天。直到她和老公都信誓旦旦地对孩子说:“我们不会不要宝贝的”,他才开始笑了起来。很多大人可能会因为情绪不好,或者开玩笑,特别喜欢和孩子说反话。反话似乎满足了大人的情绪发泄,但对孩子的心理却是一种伤害。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还小,不会记得,其实他们只是不会表达而已。孩子很单纯,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所听所闻,儿童心理学鼻祖阿德勒曾说:“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对世界的解读能力不够。”所以,亲子教育切记说反话,特别是在孩子5岁之前。

下面引领右脑专家分享一个生活中的案例: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引领右脑专家分析:其实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但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的,“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没有听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洋洋的妈妈犯的错误,是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

接下来引领右脑专家就给大家一些办法可以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一、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二、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三、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小看一句反话,很多时候,代沟就是这么产生的。甚至,言语之间就能毁掉一个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依靠,他们会以大人的观点评价事物,甚至自我评价,所以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因为你会无意中传达情绪。

教育在路上,我们从未停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引领右脑!

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郑州seo|郑州seo培训|郑州网站优化--朱彬彬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