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商业救赎:“产品”联盟

  在《广东互联网大会分享(一):怎么做好产品》一文中,彭晋杰曾言:豆瓣,它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但也是一个不成功的产品。     其成功在于:豆瓣将用户体验度、用户流量、使用人群做的非常优秀,网站粘性非常之高,是一个优秀的产品和平台。  其不成功在于:豆瓣没有一个优质的商业模式和基因。  根据了解,现在豆瓣的最大赢利点仍然在于广告投放的赢利。而且豆瓣对于广告投放也是属于劣质的。  那么,豆

More...

标签:

  一年一度的淘宝双十二来了,今年淘宝双十二有些什么新动静呢?

1

  [东哥解读电商]一年一度的淘宝双十二已经临近,作为资深行业人士的东哥却没看到听到什么声音。因为约稿,所以才特意查了一下阿里的公关稿学习一下今年淘宝双十二有些什么新动静!

  这一天,快的打车起步价免费。

  这一天,有2万家包括便利店、餐饮在哪的支付宝支付,半折促销(有上限),九折!

  当然常规的新品预售,以及超级品牌折扣还是和往年一样!其实东哥没关注到也很正常,毕竟用淘宝少了,但这并不影响数以亿计的关心促销的用户。所以不应该以东哥习惯为判断来指指点点淘宝双十二好和不好。是的,重点并非去讨论双十二活动本身。

  “双十二”东哥关注的少,是有原因的。因为往年每逢大促,淘宝卖家就拼命的给我发促销短信提醒,另外就是很多淘宝上的大卖家或者品牌会搞各种活动促销。突然今年怎么就不见了,或者少了不少。逢年过节的大促,为什么卖家(品牌)就不积极了呢?

  类似问题在今年双十一的时候就出现了,往年很多传统品牌,包括淘品牌都拿出数以千万计的费用做站外推广,品牌推广,而在2014年的双十一就少了很多。直接原因是这种投入,要不是为了抢交易额头牌,实际回报率极低,更重要的原因是,品牌推广表面是给自己拉流量和用户,实在上是给天猫淘宝拉流量用户,然后天猫淘宝又把流量高价卖给其它商户。用户对天猫忠诚,而不是对品牌忠诚,沉淀的少!

  阿里的格局为什么比京东更大

  阿里的格局为什么比京东大,因为阿里已经全面转向国际市场,移动市场,另外模式上更多往金融和大数据转,已经不是通常意义的电商交易平台。京东还是一家相对局限于家电3c通讯品类的,局限于中国市场的b2c零售电商。而不管阿里未来在金融和大数据有多少变数,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还需要仰赖零售业务作为基础。那为什么阿里的交易额比京东大十倍?

  阿里作为平台,本身是不对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最后的配送及售后服务, 这些都是600万家以上的卖家,以及百万以上的快递员服务的。我们说京东能够有今天,是因为过去十年里京东烧了风险投资的十几亿美金。投资基础物流设施,采买商品,价格补贴用户!但很多人不知道,阿里生态体系每年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都是以千亿计。

  阿里巴巴的成长史,除了大家看得到的雅虎10亿美金投资之外,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卖家和传统企业,投入大量的商品和资金到淘宝(天猫)创业,而自身投入的人力成本就不做统计了,因为淘宝大多数都是个人注册卖家,所以基本上是不怎么缴税的,实际上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在补贴淘宝。我知道的某个做淘宝朋友,一年上亿收入,缴税小几万而已。所以马云在很多场合言必阿里能有今天,全都是卖家,快递,以及千千万万的第三方服务商的帮助,这个还真不是谦虚。当然马云忘记了感谢国家,感谢国家没有针对淘宝生态体系的大卖家征税,以及各种规范。

  阿里的格局更大,是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生态,有数以百万计的玩家在投入资金!京东模式亏了,是自身价格补贴后的毛利率和经营的效率成本问题。有点像赌场的意味,而不管淘宝卖家赚了还是赔了,阿里总是赚的。真的很难找到这么好的阿里模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模式!

  一本万利阿里模式为何会行将就木?

  为什么今年配合天猫双十一大力度营销的品牌和卖家少了,是因为有了可替代的选择。虽然在过去也知道,站外投广告,大规模的促销,最后实际上都是给天猫搞活动,自己是赔本赚吆喝。但那也是没有办法,因为自己做官网,赔了本都不一定有吆喝,脱淘运动,前赴后继的尝试者也不是没有,基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2012年秋微信开放了微信公众账号体系,早期是吸引媒体加入,但实际上意外的是更多的线下商户和线上的卖家纷纷注册公众账号。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微信支付,但卖家也努力的把自己在淘宝的用户推荐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与用户建立起直接联系,也方便主动营销获取流量。到2013年初的时候,天猫调查发现天猫超过10%以上的卖家在积极推微信账号,个别卖家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倒流量,最后在天猫成交占比的达到了30%以上。2013年7月底,阿里宣布封杀微信,那会东哥还在腾讯电商总办,在青海团建。东哥分析原因很简单,如果阿里不封杀微信,等到微信支付打通,腾讯宣布封杀淘宝,那么瞬间来自微信的数以亿计的流量以及数以千亿计的交易直接流失到微信电商生态体系。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抛开道德论,从商业竞争来看这是非常正确的一件事情。

  2013年10月前后,微信支付开通,即使没有了淘宝,没有了支付宝,微信订阅号升级服务号,直接内部闭环交易了。上个礼拜到杭州拜访白鸦,口袋通作为微信上最专业最大的第三方开发服务商,和我说了几个简单的数据。一个是服务的卖家数,从年初千余家,现在已经大几十万家了。一个是在几乎没有什么维护的情况下,还有差不多40%的日卖家活跃数。微信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是没有流量的,而且用户也没有支付交易习惯。卖家的活跃是因为它们把微信店铺当作自己的官网,虽然没有多少交易额,那也是官网。

  微信官网有什么不一样?

  微信官网与传统官网的差别有很多,第一个是开设成本极低,几乎是免费,人人都会,没什么技术门槛;第二个是维护运营成本极低,没有太多复杂的规则,基本是和自己的用户粉丝互动;第三个是微信官网是轻app,能关注的基本都是有认同度老用户,不用担心因为sku不够丰富而用户流失;第四个微信店铺是基于社交基础之上,极好的交互功能和社交传播属性。交互能够提供其它电商形态不能提供的体验,而社交营销,口碑营销,为低成本获取用户提供了可能。

  阿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果是一家正常的卖家,品牌,做促销搞活动,自然会优先自己的官网,而不是给别人做嫁衣。另外在阿里生态体系,生杀大权全在阿里,今年双十一前夕几家晋江传统品牌因为刷单而被拿下。所以在未来两三年里,卖家品牌会逐渐的把更多货品资金以及服务资源转移到微信官网上。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双十二,变成了阿里一个人的吆喝,没有那么多傻卖家品牌赔本赚吆喝,帮助阿里补贴用户了,帮助阿里去普及支付宝到线下商业,借力支付宝做o2o,全零售的金融和大数据。无论是阿里说的快的打车补贴,还是便利店、餐饮补贴,都得阿里自己掏腰包了!阿里也会发现未来的双十一也会越来越难做,一个人,终究是孤掌难鸣!阿里模式到那个时候,也就该行将就木了!当然我说的是阿里中国市场(不含海外)。

  这个世界,只有一家公司最聪明,最赚钱,大部分玩家相互搏杀赔钱,不觉得很不符合商业逻辑吗?既然不符合逻辑的商业模式,那就应该淘汰掉!马云总是说十年以后如何如何,反正也没人能验证了。而我们只需等两三年看看,东哥的趋势判断是否正确了。

  总是不赚钱,总是大多数不赚钱,卖家终要造淘宝的反,逃离阿里生态!

  短期看好阿里(注意是中国市场),但长远我比较悲观,至少不会再有高歌猛进了!双十二已有一些征兆了!

...

标签:

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立博客有着怎样痛苦的步伐

  在网络新时代,很多事物都有可能瞬息万变,更不用说互联网的元老级产物独立博客了,这些年独立博客也在寻找着不一样的发展之路,试图将自身的缺陷在改革中淡化。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早期发展起来的名博,后期进入的独立博客都只落下了一个结果,那便是淘汰于市场。这倒不是因为后期的博客没有用心思去经营,只是因为在现阶段中,独立博客的发展难题实在是太多了,一些外界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打扰让博客无法集中精力去做产品,即便是做出产品在推广与营销上也是捉襟见肘。所以你能看到各位纷纷叫衰独立博客的发展前景,只是这种叫嚣在后期逐步演变成了以讹传讹的谣言。当然这对于新手来说肯定是具有误导性的,因此在这我想再次具体分析下独立博客的发展状况,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

  时代节奏加快,网络信息繁多。现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递、快餐、快件等,无一不是追求快速,这种原因是源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时代节奏加快,人类已经适应了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没有办法停下脚步或者不会打乱时代的步伐去看一个独立博客,更有可能是草草阅读之后就过去了,而真正需要分析的理性的东西却会被人忽视了,当然由于网络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以巨大的信息量就导致了众多的独立博客被巨大的信息所压垮,这种信息量会让网民失去判断能力,而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会因此丧失更新自己博客的能力,放弃独立博客,以上这两种客观原因,让独立博客发展艰难成为了一种必然。

  阅读模式改变,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籍由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主观的想法也发生着改变,在如此巨大的信息量下,很有可能人们对于大段的文字已经失去了耐心,更多的是通过碎片化的阅读去获得主要的信息,而这些碎片化的阅读提供给人们更直接的答案,使得人们忽略了寻找发现的节奏,这种直观的阅读更适合人们获得答案,其次还有其它形式的阅读方式让人们得到满足,所以整体阅读模式地改变,让独立博客难以获得生存空间,也就无法获得发展的机会,而且随着碎片化阅读地位的不断提升,独立博客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低,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

  信息媒体媒介便多,选择面更广。接着,由于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应运而生的是不同的信息媒体媒介,例如微博、微信订阅这一类集合了社交和信息传输作用的媒体,让信息得以传播,更能满足人们在短时间里的阅读需求,而lofter、instgram等图片博客的出现,让人们对于图文的碎片化阅读得到满足,而知乎、果壳等网站则满足了人们对专业知识的碎片阅读,而类似于flip、网易新闻的app则满足了人们对于RSS订阅的碎片阅读,这些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留给独立博客的空间就变得很小了,曾经的主流博客也逐渐沦为非主流文化,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独立博客很难得到长足地发展,而且由于公众对外的选择面更广了,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于是独立博客让步了。

  平台开发懈怠,人气下滑。伴随着以上的情况,独立博客的人气急剧下滑,从而导致了平台开发商对于博客软件以及网页开发得懈怠,毕竟市场经济指导下,有利可图才是最关键的,所以独立博客陷入了一种江河日下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会不断恶化,从而直接影响用户的交互选择,让独立博客地发展收到影响,其实开发商不投入,这个平台从维护到发展都会停滞下来,所以失去了母体地滋养,独立博客已经渐渐很难生存下来,接着在博客平台人气下滑的情况下,许多滥竽充数的博客涌入其中,又进一步地破坏了剩余用户的体验,于是独立博客的最原始的根基都会被破坏。

  独立博客现如今陷入的发展难题是日积月累的一种情况,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的是多方的努力,如果将来不解决质量和平台问题,独立博客将很难发展下去,但是还是希望这种具有深度和自由度的文化传播方式能留下,并发挥更多的作用。以上只是石材背景墙http://www.xideni.com/category-2-b0.html站长自己的几点看法,欢迎大家点评与留言,谢谢。

...

标签:

  导语:天天果园这种对供应链的控制源于他们的商业模式——源头采摘,自配送,自建冷库,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上。

  

  “跟红酒一样,你不能乱吃水果的”,王伟从冷藏柜里拿出一个橙子说。那个橙子个头不大,有阳光一样的诱人黄色,它是天天果园马上要推出的新品,取名为“自然甜云南冰糖橙”。“它在零到四度的时候最好吃,所以要在冰箱里冰着,就跟白葡萄酒一样。”王伟一边说一边剥橙子,屋子里顿时爆满新鲜橙子皮的香甜气息。

  他和他的合伙人赵国璋都不到 40 岁,这两个五年前开始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其实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各自工作七年,之后又各种机缘巧合碰在一起创立了天天果园,一直到今天。

  现在天天果园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电商,去年销售额 2.4 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其他所有水果电商的销售额加在一起还要大。与成就不符的是他们的名声。在用户和水果行业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它们一直离互联网很远。

  过去五年他们做了很多事。在全国建了五个大仓,建了自己的配送队伍,开发了几百个水果品类,这些扎扎实实做出的事情让他们很自信。

  把供应链控制在自己手中

  2013 年,整个行业都在探讨 C2B 模式是否可以运用在生鲜上——用户预定,商家从产地采摘并在一定时间内送到用户手里。这个模式在家用电器领域并不新鲜,却没人在生鲜上这么做过,因为对供应链的要求很高。

  「我们觉得没有问题,因为之前四年我们在源头、包装厂、运输各个环节已经完全打通,可以控制采摘和送到国内的时间。」赵国璋说。

  去年夏天,天天果园第一天面对全国,用预售模式卖樱桃。他们找到老合作伙伴美国西北樱桃协会一起做这件事,破天荒地请到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送出第一份樱桃。那年,当樱桃还长在树上时,国内就已经有 5 万人下单。这些人在樱桃被采摘下来的 72 小时内拿到产品,那时叶子和梗还是绿色的。用这种方式,在一周时间内,天天果园共卖出 168 吨樱桃,最终全平台一共卖出 208 吨的樱桃。

  在这背后是互联网 C2B 模式的力量,也是天天果园对供应链的控制力。拿时间这个对生鲜来说最关键的东西来说,C2B 模式减少了樱桃在销售终端摆放的时间,对供应链的控制则减少了中转仓储环节,这一起将传统渠道需要的 7 天销售时间降到 2-3 天。供应链上充斥了无数细节,比如樱桃采摘时不能下雨,否则会开裂;空运时从哪里转机,航班进港后会被在机场放多久,如果发生状况有怎样的预案……

  5 年前天天果园就开始将美国樱桃卖到中国。那时候他们刚成立,没钱没资源,就大胆跑去跟美国使馆农贸处和美国西北樱桃协会谈合作,对方答应了,于是美国苹果协会、提子协会也都成了合作伙伴。

  这些人很喜欢这家新创立的小公司,因为它跟传统进口水果批发商完全不同。在传统水果批发商面前,他们只是一个渠道,这家公司却将他们视为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国推广美国水果。2010 年天天果园就在上海建国宾馆办了第一届美国水果节。

  不仅如此,他们还跟产地供应商沟通每季的樱桃情况,给樱桃制定专门的运输线路,给用户讲樱桃的故事、知识。如果用户不满意,还可以在收到货的 48 小时内无条件退货。

  打造这些复杂的、事无巨细的后端,天天果园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量化。赵国璋举了检测奇异果硬度的例子,以往水果市场的做法是用手去摸,他们的做法是购买机器检测出硬度指数。还比如现在天天果园的冷库有 9 个温层,保证每种水果在适合的温度被存储。

  最终每一个步骤都可以量化并被跟踪,于是可以被继续优化。

  这种对供应链的控制源于他们的商业模式——源头采摘,自配送,自建冷库,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上。

  靠信息不对称赚钱

  创业第一天,王伟和赵国璋买了一辆 6 万块钱的铃木北斗星。他们还记得当时现金不够,刷了两张信用卡。有车意味着可以自己配送,这让他们心里踏实。后来做生鲜电商的公司,在要不要配送这件事上考虑很多——不自己配送,服务质量不能保证;自己配送,投入太大。

  王伟说他们当时根本就没有纠结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对水果太了解了,水果是有生命的,我怎么能容忍别人把它乱扔呢?不这么干对不起水果。”

  王伟家在上海做了 30 年的进口水果生意。经历了国内水果零售方式的所有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街头摊点,然后到水果专门店,接着像麦德隆、家乐福这种大型商超出现,水果开始进入大卖场……

  他所亲身经历的这 30 年,除了培养出对水果的爱,也让他体会到控制住供应链的重要性。他们家从摆地摊到专门店再到大卖场,每一次生意更大都往上游多走一步,中间的环节就更短。他看到,越短的供应链意味着对水果的控制力更强,最终的质量也更容易保障。但还不够,他想要控制每一个环节。这已经不是传统线下水果生意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他亲眼目睹了 2005 年电子商务兴起,2009 年的爆炸式增长,线下卖场直接受到冲击,尤其百货、电子产品这些品类首当其冲。他相信,那些发生在百货、电子产品、图书行业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水果行业,这会给古老的水果行业带来无数可能性。

  王伟身处水果行业多年,他将这个行业形容为「靠信息不对称赚钱」。这种不对称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是产品本身的信息:你根本不知道你买的水果到底来自哪里经过了什么手续值多少钱。“全都做,除了种水果。”王伟说。

  2011 年搬到上海张江软件园,这是这家公司第一次被外界认可,并且还拿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投资。

  接下来事情顺利很多,2013 年天天果园拿到 SIG 的投资,严格意义上说这是这家公司的 A 轮投资。

  产品才是俘获用户的核心

  今年双十一期间,天天果园旗舰店里 79 元一箱的褚橙卖出 2 万多箱,按一箱 8 斤算,一共 80 吨橙子。根据新农堂创始人钟文彬的说法,这是今年全年本来生活从褚时健那里拿到的货量。而这只是褚橙销售的众多渠道中的两个。他认为,之前本来生活通过广告将褚橙推出去,现在很尴尬地离褚橙的中心越来越远。

  这个事实佐证了王伟的判断——生鲜产品广告很容易落入赚吆喝的境地,他认为在推出广告之前将产品做得够好了才有效果。

  「广告打出去,如果货物搞不定怎么办?如果配送出问题怎么办?」王伟反问。广告后面没有产品跟上,反而很容易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在市场营销上,天天果园与其他电商很不一样。最开始它做楼宇推广,在写字楼里放上展位,摆上水果让人品尝。对食物这种产品而言,说再多不如直接让人尝一下有说服力。一般公司请外包团队做,天天果园自己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人用心,效果才会好。

  楼宇推广其实是跟用户最近的接触方式,往往能发掘用户需求。比如他们第一年做楼宇推广时发现用户很喜欢红心火龙果,于是决定开始推广它,果然很受欢迎。

  另外一个主要推广方式是电视购物。电视购物的好处是它给了产品和公司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天天果园合作的是上海东方购物频道,这家电视台的特点是卖跟老百姓需求很近的东西,不是很多电视购物频道里的钻石、手表、保健品这些。在这里,天天果园请来过像美国西北樱桃协会代表、智利驻华大使、水果专家,用半个小时专门介绍水果产地、文化和品牌,这不仅是销售,更是一次水果知识的普及教育。

  与电视购物的合作让赵国璋意识到品牌的力量。「其实电视购物卖的东西不便宜,真正让消费者购买的是信任和品牌,这是商业的精华所在。」赵国璋说。他发现在水果这件事上,用户最在乎的不是价格,而是品质,是健康和安心。这让他们呈现了与其他电商不同的地方——不是靠单纯的价格优势吸引用户,而是产品和服务。

  两年前上海遭遇台风海葵,天天果园坚持出去送货,结果被人在微博上骂老板黑心。这件事让王伟很伤心。他说,「我们认为对用户的承诺就要使命必达,的确有一点风险,但是可控的,我们在出发之前都做好了预案。」

  最终他希望能建立用户对天天果园这个平台的信任——不用在乎卖的水果是什么品牌,只要是在天天果园上的水果就行。

  他们已经开始具备这种能力了。过去五年里,由天天果园第一次引进的水果品类达 20 余种,比如西班牙的橙子,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的樱桃、苹果,新西兰的苹果,美国的血橙、红杉樱桃,墨西哥牛油果……他们可以尝试传统水果行业不敢尝试的产品,因为他们接触用户,了解用户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占据了这个有利位置,他们开始能影响到其他环节。

  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最南端的一座岛,那里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苹果和樱桃。五年前岛上种了很多日本品种的樱桃,因为当时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市场。现在,岛上已经逐渐将日本品种的樱桃树砍掉,改成中国人喜欢吃的樱桃品种。他们将未来 5 年中国的春节加在日历上,保证每年在春节期间有樱桃供应到中国市场。关于中国市场和消费的需求,信息反馈正来自天天果园。

  「我们开玩笑说是网上卖水果的,但真的不只这么简单。我们跟源头跟其他环节都是合作伙伴,希望一起把产品和市场做好。」赵国璋这样描述他们与产业的关系。

  「谁占了客户的心智谁就占便宜」,王伟引用《定位》这本书中的话来解释天天果园的价值。在水果这个东西上,他们希望占据用户心智的是天天果园,他们为此已经默默耕耘了五年,并打算继续用五年、十年的时间做下去。(本文原载于极客公园,天下网商整理)

...

标签:

饿了么康嘉:增速10倍后的冷思考

  导读:经过4个多月的发展,饿了么的公司规模、城市覆盖数量及日交易订单量已经达到去年底的10倍。就快速增长存在的风险以及重物流背后逻辑,饿了么创始合伙人康嘉给出了他的答案。

  文/彭成京  

  今年5月饿了么获得大众点评领投8000万美元投资,经过4个多月的发展,饿了么的公司规模、城市覆盖数量及日交易订单量已经达到去年底的10倍。

  目前,饿了么公司规模已超过2000人,城市数量近200个,日交易订单数突破100万单。而在2013年底,当时公司规模200人、城市拓展12个、日订单量10万。如果从今年5月算起,时间还不足半年。

  外卖市场在觉醒,慢不下来了

  去年底,阿里的淘点点和美团相继染指外卖业务,让原本一直处于行业领先的饿了么感到了一丝压力,而今年6月百度的突然闯入,让已显激烈态势的外卖市场更加紧张起来。

  巨头切入外卖市场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市场庞大;

  2、积累外卖后端数据;

  3、培养用户移动使用习惯;

  4、团购市场疲软。

  一方面巨头纷纷垂涎,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外卖市场在各方培育下已经发展日趋成熟,地方势力逐渐抬头,异地扩张将面临本地挑战。饿了么想要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就需要快速抢占市场,抢占用户心智。用户外卖习惯一旦形成,平台的迁移成本将会很高,饿了么在几年的市场拓展中已深谙其道。

  在今年5月份宣布获得大众点评领投8000万美金时,饿了么就曾对外宣称“今年年底可能会扩张到100个城市”,如今已经扩张近200个城市。创始人张旭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正是扩张市场的重要时机,必须要快。”

  快速膨胀后的隐忧,24券值得研究

  城市数量由两位数扩展到三位数,订单量也由十万级猛增至百万级,对于饿了么,既是成绩也是压力。成绩显而易见,不必细说,压力却是快速成长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这种压力尤其体现于24券。康嘉坦言,由于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运营和管理风险,饿了么高层曾专门做过有关24券的针对性案例研究。

  资料显示,24券2010年成立,2011年11月拿到C轮数千万美元投资,2012年10月网站停业,2013年1月正式关闭。其中快速发展引发的团队管理失控,导致企业各类问题丛生,矛盾激化。

  康嘉表示,为了控制公司快速发展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饿了么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1、成立公司内部“发改委”,强化解决沟通问题,以OA为中心,梳理工作流程;

  2、在人事、财务层面,借鉴并引入大众点评、腾讯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3、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安排到各重要岗位;

  4、尊重并学习竞争对手在团队管理和城市拓展上的部分优势;

  5、人性化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并重;

  6、搭建培训体系,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饿了么今年的战略重心放在城市覆盖及商户拓展上,基本逻辑是先城市布局,后区域划分,具体细分到由高校开始逐渐延伸至商务中心、民宅社区。体量上的庞大优势便于吸纳更多商户入驻,也利于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在基本战略框架实现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对框架内的终端服务和产品品控做细致规划和把控,比如从2014年上海试点短途配送开始。

  做轻难有门槛,沉下心做物流

  餐饮外卖目前主要分成两类:重物流服务平台和轻资产信息平台。前者比如到家美食会、生活半径、易淘食,后者如淘点点、饿了么。而从今年开始,饿了么也将加入到重物流阵列。

  餐饮外卖未来绝大部分都将转入重物流服务。这是由餐饮外卖的行业服务属性决定的——“快”!康嘉也把物流纳入到饿了么的发展战略中。康嘉认为,物流是餐饮外卖基础服务,这是直接传递给用户的服务感受。当然菜品是第一位的,但快餐外卖基本上在菜品质量上各平台各商家没有什么明显差别,而能够直接明显体现的差距则是物流配送是否及时,能否满足用户“快餐”的刚性需求。

  饿了么的物流配送,主要服务对象是中高端品牌商和用户群,这与到家美食类似,而在低端快餐则开放给第三方物流及商户自己配送。物流这块的成本,除了部分品牌餐饮商户的佣金收入,相当一部分是饿了么自掏腰包承担。物流解决的是餐饮外卖的核心体验,对用户来说,时间上有保障,对商户来说,帮助商家快速处理订单。更进一步说,养物流也是培养商户和用户的使用习惯,商户没有了物流压力,自然更能集中精力提升产能,满足更多订单需求;而用户发现时间可以得到保障,点外卖不再是充满未知数的等待,自然也更愿意相信外卖节省时间。

  在怎样控制物流配送时效问题上,饿了么从技术和物流本身两方面入手。技术上主要在于不断优化流程,从用户下达订单到后厨接到订单,这中间任何能够优化节省的环节都尽可能节省,往往一个环节节省一到两分钟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技术上同时还努力实现物流的精细化和数据化,比如通过平台数据的变化发现某商区最近时间某种外卖需求量大,这就可以事先安排好物流人员待命,避免出现高峰时段物流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从物流本身来讲,承诺用户超时赔付,比如超过5分钟如何处理,超过10分钟如何处理等。

...

标签:

挑几个压箱底的,说说那些有点意思的社交和社区产品

  导言:今天分享几个让我眼前一亮的社交和社区类产品。

  

  这年头谈起社交应用,不管是用户、产品同行还是VC都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 但有趣的地方在于,大而全的社交产品似乎有它的天花板和生命周期,而新产品往往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平台级公司不但较难赢者通吃,还偶尔把自己玩坏,应了那句“一切社交平台,均起于约炮,兴于装逼,毁于代购”的诅咒,成了死在沙滩上的前浪。

  今天分享几个让我眼前一亮的社交和社区类产品,Twitter和Instagram这种殿堂级产品就不费口舌了,像Tinder、Path、Dribbble、Tumblr、朋友圈、陌陌、豆瓣、知乎也已经聊得挺透彻了,剩下不那么普及的产品里挑几个压箱底的跟大家说道说道,时间有限,只讲亮点,不谈问题。

  Worthy

  以匹配为核心功能的Tinder类陌生人社交应用,除了刷脸刷兴趣还有什么玩法呢?

  

  Worthy这款香港出品的社交应用,把传统交友产品呆板的问答环节玩出了新意,当陌生人希望成为用户朋友时,需要通过用户事先设定的3道问题的考验,证实彼此志趣相投后才能成为朋友。我第一次使用时的体验堪称惊艳,因为港台用户比例较高,还在上面认识了个聊得挺投机的台湾朋友。(P.S. 让香港同胞颇感神伤的是,阿里曾派人访问Worthy团队商讨合作,2个月之后,旗下的“来往”软件中发布了非常相似的功能。)

  Yik Yak

  “美国大学生的本地匿名BBS”?这个说法太不性感了,对于玩腻了Facebook和Instagram的美国大学生来说,Yik Yak是个既“酷”又“躁”的新玩具,看看他们的Loading效果、社区指导原则和巡回校园推广,就知道这头牦牛的奔放是骨子里的。

  

  "Are you allowed to be on your computer at Starbucks if it's not a Mac?" — College of Charleston

  "I wanna be rich enough to know that it doesn't buy me happiness" — NYU

  "My mom texted me asking if I was okay because I hadn't posted on Instagram in a while……" — College of William Mary

  "Kanye only likes Kim's ass oiled up so he can see his reflection." — UVA

  "Dating Tips: Before your first date, ask him to pick you up some super jumbo tampons on his way over."

  "Life's too short to eject a USB safely."

  荤段子,冷幽默,神吐槽……橄榄球联赛已经过气了,在Yik Yak上吐得一手好槽才是为校争光的王道。

  Stamped

  

  我两年前看到Stamped 2.0的时候也算是一见倾心,可惜… 7月份拿到融资,又有了Justin Bieber, Ellen DeGeneres和纽约时报的背书,10月底就成了被雅虎CEO梅姐收购的第一个团队。Stamped很巧妙的采用“Stamp 盖戳”的交互形式(跟Pinterest的“Pin”异曲同工),标记喜欢的书、音乐、电影、餐馆和App,打通了Amazon, Spotify, OpenTable, Fandango, iTunes的服务,试图一站式解决发现和分享一切所爱事物的需求,可惜…

  Let's Date

  

  之前做社交产品时,养成了定期挨个把玩美国App Store社交榜应用的习惯,在各种Tinder类应用里,Let's Date依靠好玩的身份标签和个人资料问答选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当时做问答时被都逗坏了,在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里分别选了“胆小的中间派”和“Richard Dawkins是我的副驾”。但事实证明,光指望这些小花样是没法成事儿的,现在App已经停止服务,把用户导给新应用Sway,但还是没跳出Tinder的框框。

  Hinge

  前两天跟朋友聊起还原真实生活中的社交场景,搭讪当然是默认的思路,但朋友介绍貌似才是国人更常见的认识朋友的途径。Hinge的交互跟Tinder也大同小异,只不过推荐匹配的人都和你有Facebook共同好友。不知道腾讯啥时候会考虑开放下微信的关系链呢…

  Sosh

  

  13年做陌陌“附近活动”的项目时,知道了逼格颇高的城市指南类应用Sosh,推荐纽约等大城市各种酷炫的展览演出餐厅酒吧,官网Sosh.com硕大的slogan让人印象深刻:Life's too short to be bored. Discover amazing events, activities, and places. 可惜,Sosh和同期出来的YPlan都没有做大,猜想这些需求已经被老大哥Facebook和Foursquare满足了大概,反而不如中国同类应用的表现。

  Storehouse / Steller

  记录生活美好瞬间是社交应用的一个永恒主题,Storehouse和Steller这两款应用就试图用最优雅的方式让大家去讲自己的故事吧,简单传几张图片,写两段文字,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故事书一样的浏览体验,跟纯银老师“蝉游记”的思路异曲同工。

  The Noun Project

  搞T恤淘宝店iTeetude时,机缘巧合的知道了这个伟大的网站,至少对一个图标控来说,"The Noun Project“(名词计划)至少和阿波罗计划一样伟大。创始人希望将这个星球上的每个物体或概念都逐一画出来,通过容易识别的图标来组织一套完整的视觉语言。这么浩大的工程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怎么办?有没有想到维基百科?这个项目吸引到了各种不同领域的贡献者,包括设计师、教师、照料自闭症儿童的社工、视觉设计学习者等,迄今为止已有了接近10万个图标……众包万岁!所有的标志在Creative Commons协议下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注明贡献者即可,或者1.99刀买一个随便用(其中60%会返还给贡献者),还有9.99刀包月无限量使用会员套餐。

  Threadless

  

  对于喜欢T恤的同学来说,Threadless是神一样的存在。2000年,芝加哥设计师Jake在赢得了一场T恤设计大赛的1000美元奖金后,建立了这个T恤社区。大家定期将自己的设计投递到Threadless,由网站上的用户打分,最终挑选得分最高和订购到一定数量的T恤,外包印制后在社区内销售,设计者得到相当可观金额的奖励。这种设计选品众包,生产外包,0库存积压的模式听上去无懈可击,这也是它成为哈佛商学院案例的原因吧。

  12年和几个朋友搞过一个品质生活类商品导购网站“旁白”,当年正是社会化电商平台的爆发期,研究了不少这类网站,列举几个。

  仍茁壮成长的:

  Fancy 创意

  Etsy 手工艺品

  Polyvore 时尚

  Poshmark 时尚

  Houzz 家居设计

  虽然日子不好过,但UI都很萌的:

  Spring 时尚

  Lyst 时尚

  Nuji 时尚

  Svpply 时尚趣味(请烧纸)

  2012年团队被ebay收购,已于今年8月停止服务。旗下的每日商品推荐应用Want也曾是我的大爱。

  Same

  终于轮到国内的应用出场了,Same确实是这几年层出不穷社交应用中的诚意之作,当时刚上手就被各种细节萌坏了,看看豆瓣上App的点评,文艺青年们对它的爱可见一斑。Same这个生活化的社交平台由8万多个频道组成,每个频道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如他们官方介绍中所说:“这里比豆瓣更娱乐,比陌陌有节操,比贴吧高大上。”

  V2EX

  V2EX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社区,也是way to explore的缩写,打开“分享发现”频道,你可以看到右边栏写着“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万岁”,下面推荐了那本神书《Godel, Escher, Bach》。打开V2EX的“关于”页面,看到这么几句话“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在这里找到朋友甚至新的机会。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切的过程中,保持对他人的友善。” ……“这里感激和崇尚美的事物。这里绝对不讨论任何有关盗版软件、音乐、电影如何获得的问题。这里反对中文互联网上的无信息量习惯如”顶“,”沙发“,”前排“,”留名“,”路过“,”不明觉厉“” ……看到龟毛的社区规则后,创始人Livid的形象瞬间生动了起来。

  牛博网

  2006年,刚从新东方辞职不久的罗永浩和黄斌创办了牛博网,在博客平台风生水起的年代,牛博聚集了梁文道、连岳、韩寒、柴静、刘瑜等一批作家、学者和媒体人。之所以也出现在这儿,一是因为之后再也没遇到作者和读者都那么有认同感的社区,二是感激牛博在大学的后半叶成系统的帮我奠定了三观。后来牛博关站,老罗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黄斌老师做了一个家居装饰画品牌“上品印画” ,选的画我都很喜欢,牛博的老读者们也可以多多支持下 :)

  饭否

  “对"holy shit"最「信达雅」的中文翻译是什么?” —— 这是校内饭否和美团的创始人王兴刚刚在饭否提出的问题。“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共可分为三类:触犯法律的,违背道德的,导致发胖的。” —— 这是东东枪老师在饭否研究的课题。跟牛博一样,饭否也是个命途多舛的网站,但直至今天还在不温不火的发光发热,并继续保持着真实、自我、私密、干净、有趣、舒服这些闪光点。上个月看到了那张纪念饭否回归四周年的明信片,可见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江湖地位。

  今天先聊到这儿吧,大家有其他好玩的社交/社区类应用推荐,也可以给李伯伯发消息交流,谢谢 :)

  (作者李伯伯,微信公众号:Libertrabd1984)

...

标签:

互联网自媒体撰稿人付费阅读的特殊价值分析

  最近,网络推广界的网络高手卢松松、牟长青,新手冯东阳等等都在探讨关于自媒体付费圈子的探索,而我在知乎网上也看到了很多创作者都在探讨关于网络写作的版权维护的问题,大家都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媒体转载文章需要尊重作者的版权,更为重要的其实就是创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创作知识和经验需要获得一定的回报,这回报可以是金钱、版权的保留、网址链接的保留、或者说软广的保留等等,那么在互联网付费阅读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付费阅读的价值究竟有哪些呢?诺伊网今天就自己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聊一下自己的看法。

  互联网免费与付费的纠结之路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自从在中国前行的开始,就奉行免费政策,比如早期的263邮箱、亿唐免费空间、中华校友录、QQ免费使用等等,而国外无论是雅虎邮箱、微软的操作系统,就连后来的易趣被淘宝打败都是从免费之路开始的,263邮箱成为了第一个吃收费螃蟹的邮箱,逐渐有些没落,可见那时的中国互联网收费还是一个为时过早的时间段,是一个互联网混战的年代,犹如东汉末年三国混战,谁敢率先称王,大家都会群起而灭之;社会的大环境如此,所以,免费也就塑造了一批用户圈子,谁的用户多,谁就可以提供付费增值服务,这个就是中国早些年的互联网思维。

  但是,这不是终点,互联网的时间表是向前发展的,免费之路终究无法使得企业良好的发展,让个人创作者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创作更好的作品,分享更为有效的经验和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企业需要钱来留住技术人才,个人只能在温饱生活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多的思考,一旦这些基础失去了保障,那么企业将无法提供更为优秀的软件和网络应用,个人也没有动力提供更为精美的作品和经验,然而这一切又不能操之过急,毕竟付费的市场和用户群体需要培养,用户在目前的互联网中获得过多的免费垃圾知识更为苦恼,于是有一些高质量的用户则愿意花钱来购买更为精准而且还是量身定做的经验参考;所以,互联网付费阅读之路也在慢慢的展开,在这付费与免费的交替之中,我们是纠结的,就好比牟长青所说的中国人习惯什么都免费获取,我们得找到愿意付费的用户,让他们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自媒体付费阅读-www.nuobg.com

  付费阅读知识的特殊价值

  人人都知道一个硬道理: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免费获取的东西往往都是附带一些特殊的条件要求,无论是什么条件,其实我们都在少量的付出,例如:当我们在搜索查询一篇关于微信如何开微店的文章,那么我们在众多的网络文章中,无法短时间获取我们想要的内容,甚至我们还有可能误点击有些推广软文广告,我们所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而且还不一定能够坚定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内容,那么这个时候,有一些有经验的互联网人士,自媒体人士,加入到他们的圈子,他们从自己的人脉关系当中可以很迅速的帮你定位你所需要问题的答案。

  在一定的时候,这些自媒体人士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之路,也许有时候你可以获取额外的惊喜的知识经验推荐;更为重要的是也许有一天,你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也可以推荐给这些自媒体,让他们给你回报,这个也可以做等价交换的。所以,这些付费阅读知识的价值是比较特殊的,至于如何操作,如何付费,如何服务,这些都是还需要自媒体的知名度和自律,也需要自媒体的人脉关系,也并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够进行操作的。

  自媒体付费圈子的选择与划分

  上面说了付费阅读的特殊价值,从付费的操作手法上来讲,有很多种:例如有打赏分享经验知识的文章、有付费纯干货经验分享的文章、有互相分享知识的文章、有圈子服务的(主要是人脉结识)、有网赚方法分享文章的,无论哪种方法,大家再选择付费的同时,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圈子;同时自媒体人也是一样,为了自己的名誉和经验,在收费的同时说清楚自己服务的时限和内容,(当然在这一点上牟长青、卢松松、冯东阳、包括网赚的小无聊等都是说的非常清楚的)有效的服务好一批用户,自然就会有第二批用户。

  选择圈子的服务时,注意自媒体人士所说的一些付费获得的内容限制方面,比如,你加入了卢松松的VIP圈,进去就让人家给你个日赚1万的方法,估计谁都觉得不太靠谱,卢松松是人脉结识和干货经验文章分享类的圈子,牟长青目前是纯的网络营销经验知识干货分享类,但看他在文章中也有说准备进行自己的时间收费,个人感觉这个还是不错的,很多有质量的、有钱的用户可以直接当面咨询很多自己无法搞定的事情,而且先做者必然也会受到网络中一些软文的追捧和网络推广界新闻的追捧,自然你的产品和自己的知名度上去了,比你在他们网站上投放广告的效果更好,更为直观,这也许就是傍名人效应吧,虽然付出了时间的费用,得到的确是很多:如时间段内的特殊经验交流(外界文章中不好说的哦)、各种疑惑的解答、他的感受博文推荐(第一次或者特殊的交流牟长青肯定会写一篇博文来推荐),其他的自媒体的软文追捧等等好处。(私货:我若有钱有企业我会毫不犹豫买牟长青和卢松松俩人的晚餐时间,稍微策划一下在网络中绝对是助推波澜。)

  媒体圈子的费用与输出价值

  这个目前没有市场可以参考,可以说,这些愿意收费的媒体人是自媒体收费阅读的先驱,他们在摸着石头过河,也在慢慢的探索,每个人的收费模式不一样,服务的范围也不一样,输出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不过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目前这些媒体人还是比较在意自己的知名度名誉的,大家都在用自己在互联网站长圈中的知名度和美誉来做担保,从而输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给自己的读者,再加上目前也是个圈子靠圈子而起来的,所以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意外的问题,毕竟大家看待自己的名誉可要比那俩钱重要,这些钱毕竟不能养家糊口,仅仅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创作的一个推动力而已。

  目前的收费模式和输出价值模式暂时也就那么几种,仍旧以文字、经验、推送交流为主,暂时还看不到自媒体人是否能够有更好的价值输出方式,他们的圈子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而形成的分享圈子。

  付费阅读和文章版权的前途探讨

  1、创作者角度的前途分析

  从知乎网上的经验分享和版权维护来看,创作者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版权了,有相当一部分创作者甚至在文章的顶部直接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另一部分作者需要保留自己的名号,还有一部分作者需要获得有偿回报;无论哪种创作者,追根究底这只能说明,大家对待自己创作的知识越来越看重,对版权也越来越看重;这无论如何都是好事,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动力来输出价值、输出经验知识,这也是所谓的富人阶层每天都在思考社会的规则、穷人阶层每天都在思考着自己的下一顿晚餐在哪里的区别,在满足了创作者的基础动力之后,大家才能够更有动力的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整个社会都尊重创作者的权益之后,那么创作者也会更有动力创作出更为有价值的经验知识分享,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2、阅读获得者的前途分析

  当创作者收费阅读的时候,那么读者是否有利呢,可以认真思考的是:短时间内,有一部分用户可能还无法转变免费这个墙角,而另一部分有智慧的、理性的用户则会付出一定的金钱来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经验分享,这个目前来说对于阅读者还是占有一定便宜的,比较现在的文字价值并不是很高,费用也不是很贵,可以说是一个刚刚从免费中转变过来的时间段,一旦市场成熟之后,再付费可能要比现在的价值贵的多,所以来说,目前获取的经验知识还是一个廉价的时代,对于创作者自媒体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源动力了,他们创作出更为有价值内容之后,读者才能获得更多、更为精准、更为有价值的观点知识等等,读者甚至也有可能转变为知识的创作者,所以双方都是有利的。

  最后:无论有偿阅读也好,付费圈子也好,这都是经验和知识的价值体现,这些知识、经验、收费模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价值,无法衡量的价值,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到很多人,也可以让更多人在短时间内向自己的理想更进一步,读者、获取者金钱的付出也是收获,这往往是等价的,甚至目前来说:文字知识经验的廉价,收获大于自己的金钱付出的,希望期待付费阅读、自媒体收费圈子能够做的更好,能够输出更多的知识价值。

  本文由诺伊网http://www.nuobg.com原创投稿,转载请保留版权,请尊重作者劳动成果,万分感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