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9日),中国领先的综合汽车后服务商神州租车在香港上市。神州租车高开18.8%,报10.10港元,成交7.82亿港元。神州租车以招股价区间上限8.50元定价,经扣除全球发售的相关承销佣金及其他估计开支后,料净筹资34.49亿元。股份在港公开发售部分,接获2.735万份有效申请,合共认购约86.15亿股股份,获超额认购201.05倍。每手1000股,一手中签率50%,认购10手稳获一手。 

  神州租车本次IPO集资净额中,约65%将用于采购额外车队,19%用于偿还银行贷款,10%用于开发新产品及服务,余下6%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而在今年5月份,神州租车宣布,公司英文名称将由China Auto Rental Inc.更名为CAR Inc.,中文名称将维持不变。上市,公司英文名称弱化“租车”,突出“汽车”服务的概念,这都意味着神州租车的野心不仅在于做中国最大的租车公司,还要成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汽车后服务公司。

  《创业家》杂志早在2012年就以封面文章《疯狂的租车》

  对神州租车的高速成长进行过详细的描绘。但2012年至今,神州租车又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神州租车牢牢建立了自己的竞争壁垒,并进而让自己转身成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商。

  引入联想控股,用银行的钱抢车、抢牌照

  租车行业是一个重资本的行业,购置一辆车动辄数万乃至近十万元(神州租车的数字是9.6万)。所以,有没有钱,有没有源源不断的钱做支撑,是能否在租车业杀出一片天地的核心。神州租车创始人陆正耀对此一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

  神州租车是陆正耀2007年从自己的创业项目UAA孵化出来的项目。2006年在深圳创办的至尊租车,当年12月就获得了海纳亚洲500万美元的投资。靠着联想的支持,2007年8月成立的神州租车当年年12月就宣布11个城市同时开业,公司有300~400辆车,2008年2月份扩张到20个城市,到6月份已经拥有近1000辆车了,规模跟2006年成 立的至尊租车相当。第一批车买下来,神州租车花掉了上千万元的启动资金。

  但到1000辆的车队规模后,神州租车的增长陷入停滞,核心原因就是拿不到钱继续买车了。

  在国外,汽车金融政策非常完善,租车公司先给汽车厂家支付20%或者更少的首付款,剩下的可以在收到客户租金后按月返还,或者干脆汽车厂家将车租给租车公司使用,租车公司按月还车款,租期到后,汽车被厂家直接收回,检修后卖到二手车市场。

  而在中国,汽车金融是被禁止的。成立之初,神州租车也曾跟上海通用、武汉雪铁龙等汽车大厂谈过,但它们都不敢做。陆正耀启动神州租车项目前已充分考虑到这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业务,因此很早就跟投资机构洽谈股权融资,甚至跟融资租赁公司也谈过。但2008年金融危机一来,所有的机构都捂紧了口袋。神州租车不得不开源节流,忍受阵痛。为了让神州租车能“熬下去”,联想投资在金融危机期间还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过 桥资金,正是这1000万美元让神州租车勉强保住市场第一的位置,熬到联想控股入主。

  而原来明显弱势、偏安上海一隅的一嗨租车在2008年拿到启明创投500万美元的过桥资金,2009年7月拿到第二笔2000万美元的 投资后,迎头赶上,超过至尊租车成为行业第二。

  陆正耀聪明的地方在于,在2010年大胆引入联想控股12亿的股权+债权融资。据神州租车2014年5月提交的招股说明书,2011年1月和6月,联想控股通过华夏汽车网络投资2.078亿元,获得神州租车45.25%的股份,如果算上之前2010年8月联想投资通过联慧廊坊投1450万元获得20.25%的股份,联想控股拥有的神州租车的股份已超过65.5%,绝对的控股股东,这个时候陆正耀的股份已降低到15.88%。

  不惜变成小股东也要引入联想控股,是因为陆正耀很清楚,在租车这个重资本行业,如果光靠股权资本去买车,太贵了。联想控股可调用的银行资本超乎想象,据神州租车招股书,从2011年到2013年,神州租车成立以来,获得股权投资总额达30亿元,另外还在联想控股担保下,神州租车从多家金融机构获得25.4亿元贷款(截止到2014年1季度末),还从联想等机构获得17.8亿“股东借款”。这还不算神州租车因为汽车采购量大而带来的单车购置成本的极大降低。

  确实,拿到钱后,神州租车开始疯狂买车,神州租车的车队规模从2011年12月的25845辆增至2014年3月31日的55403辆,迅速甩开竞争对手,是第二名的4倍以上。一嗨租车2010年拿到C轮7000万美元投资(4个多亿),2012年4月,国际租车巨头Enterprise集团宣布战略性投资一嗨租车,持有一嗨大约15%的股份。2013年12月20日,携程宣布斥资1亿美元收购一嗨租车约20%的股份。即便这样,跟神州租车比,差远了。毕竟股权投资比银行授信的资金成本高太多了,没有一家租车公司能靠股权融资来砸钱买车。而曾经市场的第一名,因为在资本上不给力,到2013年底,依然只有2500台车,仅排在中国市场第八名。

  而陆正耀从联想控股拿到的钱,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在限牌城市尽可能地获取牌照。1994年开始,上海开始拍卖车牌,2010年北京也开始限牌。据神州租车招股书,2011年4月和9月,神州租车分别以5473万元的和2550万元全资收购北辰汽车租赁公司和上海华东汽车租赁公司,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拿到北京上海的运营小汽车的牌照。据悉,神州租车在北京拥有超过1.3万张牌照。这样一来,光是牌照就构筑了极高的竞争门槛——其他租车公司没有足够的运营小汽车牌照根本开展不了业务。

  引入外部巨头 弱化联想控股的影响

  其实2009年9月引入中国泛海集团,实行民营化改造的联想控股,一开始所以想控股神州租车,是因为联想控股希望通过直接投资几个行业有前景的公司,将联想控股推上市。第三方支付企业拉卡拉、手写平板企业E人E本以及神州租车是联想控股重点布局的三家公司。其中E人E本已卖给清华同方,而拉卡拉也在准备单独上市,《创业家》&i黑马从神州租车的招股书看到,现在联想控股虽然还是大股东,但已不是控股股东。上市前联想持有神州租车36.8%股权,华平持有23.1%,Hertz持有19%,陆正耀家族持有18.6%。

  这得益于神州租车创始人陆正耀在资本上的长袖善舞。

  为了迅速建立竞争壁垒(车、牌照),陆正耀引入联想控股。2012年1月18日,神州租车向美国SEC递交了招股文件,拟募集3亿美元;4月25日凌晨,登陆纳斯达克前几小时,神州租车突然宣布暂停,5月23日最终放弃在美IPO。放弃上市后,神州租车开始加速地“去联想控股”化进程。

  据神州租车招股书,2012年7月和9月,神州租车引入华平作为战略投资,华平透过Amber Gem向神州租车投资2亿美元,换取了8609万股的股票。赴美冲刺上市不成功后引入华平,有助于保证神州租车的市场扩张弹药充足,并进一步稀释联想控股的股份。

  2013年5月,Hertz向神州租车投资1亿美元同时向5家旧股东收购价值1亿美元股票,赫兹把它在中国的所有业务打包给神州租车。赫兹战略投资的引入也相当漂亮,一方面进一步稀释了联想控股的股份,另一方面把潜在的“颠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赫兹作为全球最大的租车公司,如果神州租车不跟赫兹合作,它有可能跟中国租车市场排名第二的一嗨租车合作,有可能会对神州租车带来威胁。

  租车是流量入口 二手车等增值服务才是未来

  如果说汽车之家、易车是用媒体作为入口,吸引海量想开车、买车的人群,那么神州租车其实是一家重度垂直公司——先拿大量的钱,购买和建立庞大的车队,提供标准化的租车服务,吸引用车人群,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众多汽车后服务。

  据神州租车的招股书,2011年12月,神州租车还仅有44.7万名个人用户和3500名企业客户,2014年3月已分别涨到177.6万名和1.2万名。其实陆正耀做UAA的时候就积累了数百万的汽车相关客户,其转身做租车还是有很多用户积累,也对做用户有清醒的认知。

  与此同时,神州租车在长达7年的发展历史上,在中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的69个城市建设了751家直营店,尤其是从2013年12月起,在神州租车的非直营市场——152个城市建立191个加盟店,并且这个网络还在迅速扩张。

  由此,神州租车建立了一张由179万用户+5.3万辆汽车+近1000家线下门店组成的庞大的汽车后服务O2O网络,这张网络有可能是中国最大的。这张网2011年、2012年的收入绝大部分还是出租汽车的收入,占比分别达94.7%,96.9%。但到2013年,租车输入只占81.7%了,进入2014年稳定在85.6%。而神州租车二手车的营收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11年的5.3%攀升到2013年的18.3%。可以想见,本身就拥有最多二手车资源的(神州租车全资购买的新车平均30-36个月淘汰成为二手车)神州租车将会利用这张大网,变成中国最大的二手车销售平台(三四线城市天然是二手车的重要销售市场)。当然,因为神州租车聚集的人群天然就是潜在的买车人群,它也有可能变成比较大的汽车团购平台。

  神州租车不但可以售卖汽车保险、汽车保养等服务,还可以变为平台,让更多的汽车后服务提供商在神州租车上提供服务。另外一个值得想象的地方在于,由于神州租车在市面上跑的车都是神州可控的,因此可以考虑以这些车为节点,组建车联网,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产品和服务。

  很多人认为,像神州租车这样的租车公司太重,需要砸大量的钱。而像PP租车、宝驾租车等新兴的汽车App,不用花钱买车,整合社会上闲置的私家车,或者众多出租公司的车辆,将能更快地抓住用户,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有这样观点的人忽略了,其实在目前的管制环境下(90天以下不能用代驾,而且不允许私家车拉客),神州租车要冲刺上市,自然不能去碰代驾、“黑车”等有可能带来法律风险的领域。而且中国独特国情下,违章等处理会非常的麻烦,这其实是需要有非常强的运营团队才能 保证汽车的使用效率。

  据《创业家》&i黑马观察,近两年上市的公司中,很少有非常轻的公司,无论是京东、58同城还是去哪儿,都有数千人的强大地面运营团队。神州租车也是靠强运营(流量+呼叫中心+门店)建立了自己的竞争壁垒,这个壁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更具有优势——神州租车已有24.4%的订单来自手机端,未来会更高。

...

标签:

谈下新新企业品牌如何才能迅速崛起?

  以往传统企业要打品牌高广告费,低效率是企业家无法诉说的痛苦,底蕴积累才是王道。但是现在互联网时代,搞定一切都不用那么麻烦:像雕爷牛腩、马佳佳的炮否、黄太吉煎饼、饿了么等等都是一下就火起来了。最终造就这一切的功勋是谁?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媒体!

  但是像这些企业新秀都有着让人耳目一新的商业模式和噱头,而大多数企业是没有的,也很难搞出像样的模式点子。就这些大众型企业新秀如何让品牌快速崛起呢?既然之前说媒体效用之大,一样,只要好好利用依旧可以做到。

  当然,前提是必须有的,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拉过来就搞。这些前提因该是人所共知的,用我的话来讲:要有一个好基础——用户体验感觉要给好。

  什么样才叫给好用户体验感觉了呢?

  产品质量是大关,要把握好;服务给客户的感觉要和善、为他们着想。谁都知道这是必须的,基本印象做到位才好以后发力。不然给你一堆客户你也发展不起来!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两点打基础足够了!但现在互联网时代要做突破还差点。

  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是以用户为中心。即小米式的参与感必须要有!要想办法,用圈子,活动融入企业把握客户终身价值不遗失!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趋势是直接、好玩、有趣、个性、情感化。所以尽可能让展现的每一步信息具备以上性质。尤其是个性,用生理学来讲因为不一样才能给别人更深的印象,一样了会被大脑信息过滤,同化。不一样才能让别人愿意帮你传的更远,一样了即便想给别人说也没什么说的不是?个性、特色同样是创新的元素,其实创新不用多么高大上,只要不一样就是创新,而且大多是有效创新!

  像大象避孕套就让避孕套形状像大象;雕爷牛腩每一个地方都充满着奢侈的感觉,神秘的气息;马佳佳反常规的以女大学毕业生的身份把成人用品搬上社会的台面等等这些都是例子!

  虽不如他们做的那么经典,尽可能做到不一样就行!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拿媒体来发力了。而现在最好用的媒体我认为就两个手段最好玩,最好用!

  1、公共媒体两个手段

  (1)软文

  软文的好处就是吸引别人,让别人不反感,而且还能喜欢产品或者留下印象或者直接促进成。

  好好找个写手写好软文,将软文发布到各个大型媒体,相关媒体,相关网站和论坛。利用软文可被人转发的威力促进病毒式传播!被大量扩散,达到传播效果!整体费用并不高。

  (2)事件

  搞出火热事件,也就是事件营销。热闹的东西,那些记者们,公共媒体会争抢着帮着宣传。

  切记:不一样!不一样的东西记者也喜欢报道。如何效果有点次的话,再用软文营销手段烧一把火就差不多了。

  2、自媒体

  自媒体的好处太大了,别的媒体只能算是信息的传达,而自媒体带动的不仅是信息,还有影响力:促进信任,促进成交,促进转载病毒式传播。而且费用非常低!

  要知道一个自媒体5000左右写,并发一篇文章,影响的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千万的用户。

  专注这两个媒体,接下来只要执行够好,做的不太菜,有了一定的用户基数。依靠数据库营销的一点技巧促进用户动力,让那些忠实客户帮帮忙,不可小觑的一股口碑营销就做起来了。毕竟口碑才是最好的营销方式!

  本文版权归石卓玺所有,您要觉得本文对您有价值请分享给您的朋友!分享越多,收获越多!

  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号(986342346)让我们一块愉快的玩耍!

...

标签:

豆瓣不得不“慢”的9年 是“情怀”还是遭遇瓶颈?

  导读:2005年3月,豆瓣网上线。现在,豆瓣距离它的第10年已经越来越近。这家曾经为大家所公认为典型的UGC(由用户生产内容)社区,在移动创业大爆发之际承受着业界萌生的质疑:它是否走得过慢,它的商业模式是否有问题?

  也许到10年生日那一阵,突然会有一些媒体出来,抓住这个时间节点来做各种各样的解读和采访。我们不是刻意要等那个时间节点,纯粹是心血来潮,打算在这个并不是什么纪念日的时刻,去回想一下豆瓣的事情。

  我们无法接触到阿北,作为这家“既轻,又慢,还安静”的公司的掌门人,他显示出的是无与伦比的低调;我们也想寻找一些当事人,却发现他们已经以不同的形式潜藏于以往的报道中,却只留给人们一些零散的身影。

  鉴于我们自己都是从一无所知开始去探寻豆瓣的究竟的,从拿到选题到现在的一个星期里面,我们尽力补课,也说不出自己对豆瓣的认知可以进步多少。所以说白了,这也许会是一篇并不客观,带有偏见,混杂了无知和猜测的随笔。

  

  豆瓣创始人阿北(杨勃)

  但是,如果在过去的9年多里,正阅读本文的你也曾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被这家网站,和它所影响的人而影响着,那么我们觉得,你应该会有兴趣和我们一起,陷入对豆瓣那些往事的沉思之中。

  2011

  豆瓣成立至今已经有9年多,但是它始终没有实现一些分析师和预言家预测的那种爆发的局面。

  往前看的时候,我发现2011年是一个值得一说的年份。这一年,豆瓣正处于它的历史高位。

  在Alexa,豆瓣的排名已经从2011年的第172位跌落至2014年的314位。谷歌在2011年列举了全球1000个访问量最高的网站,名列第172位的豆瓣排名甚至高于世纪佳缘和京东商城。

  成立于2011年初的知乎,在今年8月份Alexa排名143位,已经超过了157位的人人网,在世界范围内,知乎也正逐步进入世界前1000名。

  还是在2011年,阿北(杨勃)在豆瓣官方博客撰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豆瓣的初衷》。今日,我们要寻找关于豆瓣的更多内容,却有很多是在知乎找到的。知乎和果壳,煎蛋,ACFun/Bilibili等其它一些网站一起,正在重新定义本来是由豆瓣定义的一群人——80后?小清新?文艺青年?反正就是这些人吧,他们被从单一的豆瓣细分开来,分流到全新的交流场所。

  在登上选秀节目之前,《董小姐》这首歌的作者宋冬野活跃在豆瓣的音乐人小站里。

  应用心理学博士,网名为“动机在杭州”的知乎用户曾经写道:

  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豆瓣、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文艺青年”、“科学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感”(文艺的本质是情感)、“知识”和“观点”;相应的,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情感交流”(难怪会变成YP圣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种嘛),“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

  只不过,这三种人在2011年那样的时间节点上,曾经是齐聚豆瓣的。三种人彼此的区别也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在外界看来是一样的人群,因为他们是同一个年龄段为特征——80后。

  这些人里,有出色的民间书评、影评、乐评人,有直接的创作者,有潜伏其中的厨师,咖啡馆店长和星探。在“小组”开通以后,更多人根据兴趣爱好,给自己贴上了行走着的活的标签。

  从2011年这个算不上节点的年份到现在,不同的人群根据兴趣爱好,扩散到了其他新兴的据点,豆瓣少了一分专业人士,少了一分意见领袖,只有披着“文艺青年”外衣的,最早被豆瓣气质吸引而来的用户,依旧留在那里。而以“小组”为核心之一的豆瓣,俨然成为这些人的精神家园。

  小组:热闹但不赚钱

  打从娘胎里生下来,豆瓣就没怎么为推广犯过愁。《外滩画报》记者在描述豆瓣草创时期的景象时这样说:

  杨勃没有为豆瓣做过任何推广计划,因为如果毫无区别的推广到那些不爱好读书、音乐以及电影的用户那里,“会造成浪费”。可是,豆瓣有一种力量,不显山不露水却能让人为它着迷。

  后来,豆瓣还是着实地做了一回广告。2013年12月,豆瓣发布了一支宣传视频,首次以动画形式对豆瓣、用户及豆瓣各产品线进行了颇具趣味性的介绍。除此之外,还着重强调了豆瓣作为兴趣营销平台的属性。

  这个视频当中把读书、电影、音乐和小组并列为网站最核心的功能,也是这些功能圈住了网站的核心用户。这确实不假,但是和书影音不同,小组事实上是没法作为豆瓣向广告主炫耀的财富的。豆瓣小组所创造的是一个用户自发形成的闭环交流空间,豆瓣难以从这些用户身上得到多少好处。

  图书,电影和音乐的交流,以及随之而来的数据库,让豆瓣可以成功地利用它们,给合作媒体提供稿件,和内容生产商进行组合营销。对文字资源的转化创造了豆瓣阅读,对于音乐的发掘也催生了豆瓣FM。

  但是和它们相比,小组当中的热闹的生态却一直没有转换成对豆瓣本身的价值。想要复制豆瓣FM成功道路的东西和小站,都不是特别成功的。

  和其他需要“运营”的用户社区相比,豆瓣小组的自组织能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官方都没有多少插手的机会。在小组当中,用户有一套成熟的人际交往和市场交易机制。管理员,组员之间的交流少有百度贴吧那样的爆吧乱象出现,极少机会需要豆瓣官方出面调停。官方所做的更多是以“违规”为理由封停可能挑战审查制度的小组。

  几乎每个“漂”多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租房”和“二手”小组,而且不止一个。在豆瓣进行二手交易和租房,最大的好处是不花任何额外成本的实名认证,这是58赶集什么的从产品设计角度就望尘莫及的。一个用户长期使用豆瓣,其性格特征可以通过个人主页一览无余,其爱好则可以直观的从其加入的小组名称中反映出来。在豆瓣交易,你可以感到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数据在同你对话。

  像“吃喝玩乐在北京”这样的超级大组,甚至做了一个单独的手机应用出来。这些自发组织的真实房源和货源的价值,早就通过在美股上市的58、搜房为代表的分类信息网站体现了出来,然而豆瓣官方却有心无力,难以染指分毫。不如说,如果官方插足导致破坏了豆瓣小组内交易的自发性,那也就消解了小组存在的意义。

  同样是意识到内容不能赚钱,百度贴吧和QQ空间选择的都是靠销售虚拟物品盈利,内容本身则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QQ空间的虚拟物品生意自不必说,百度的贴吧豆生意,则是从今年世界杯开始,逐渐脱离了内测阶段,开始对90后、00后的“追星族”们圈钱。

  但是,在豆瓣卖虚拟物品,下场只会很惨——哪怕在人人网卖个皮肤,都会有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孩子趋之若鹜,但我可以肯定,使用豆瓣的用户们不可能为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身份动心。而在选购实体商品、服务、团购等方面,他们又会尽可能压低价格,致力于压榨卖家的利润。

  “东西”产品总监张雅洁说,“截至2013年6月,豆瓣拥有7200万左右“常住人口”(注册用户),以及每个月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 (访问用户)。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一二线城市,86%的用户年龄在18-35岁。”“这些人不是喜欢iPhone、iPad的人,而是玩胶片相机、拍立得、宝丽来、黑胶唱机、限量明信片的人。”

  豆瓣用户群在全体人群中收入确实相对较高,但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还是超过了自己本来的消费能力,使他们处于最注重“性价比”的自顾不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购买力其实都很弱。

  “豆瓣系”

  2012年8月曾有这样一条新闻: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个月来,豆瓣共出走一位产品副总裁,五位总监级高级工程师;而经理级辞职也为数不少,总数多达12人;以彭宇、尚文欢为代表的豆瓣核心技术团队,皆为豆瓣创业初期就已加入的核心技术力量,他们参与了包含豆瓣社区、豆瓣说、豆瓣书影音、豆瓣电台在内的一切豆瓣最核心产品。

  当时阿北表示,“在290人的公司里面,少量员工出现变动的现象很正常,并且近日离职的部分员工主要是有了创业想法。”

  以往像“雷军系”和“百度系”这样的关联企业的造成,有可能是个人资本投资,或者公司重心转移之后人员自然替换的结果。可是,豆瓣是一家“轻公司”和“慢公司”,员工本来就没那么多,所以跟巨头相若的高管出走概率,可能是伤筋动骨的,也引发了业界的猜测和议论。

  根据动点查询公开资料,曾经设计豆瓣阅读的尚文欢现在是腾讯的高级设计师;曾表示出去创业的彭宇似乎回到了豆瓣;吴建军则难以查到消息。彭宇的微博提到了最近的一个职位变动:技术总监严旭(ID:清风)加入了开发者服务平台GitCafe并带头成立了北京分部。

  实际上,豆瓣还没有造成一个“豆瓣系”。

  2010年,“广告门”网站走访豆瓣网办公室。文章写道,“第一次见到公司前台也配备苹果电脑”。

  借着这个话题,我们也采访了一个豆瓣前员工,他向我们讲述了在豆瓣工作是一番怎样的感受。

  在豆瓣工作几年去BAT等国内超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不少反应说公司氛围没有豆瓣的好,重新回到豆瓣工作的人也大有人在。加班,在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但在豆瓣,加班只是偶尔的事。

  豆瓣会让员工自己订立在某个节点完成某项任务,但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如果在某个时间节点上任务没完成,豆瓣员工会提交一个百分比。毕竟,很多项目都是长期的事。

  豆瓣的员工多数都是豆瓣用户,甚至是豆瓣深度用户,每天要刷三四次,偶尔在上面吐槽一下公司产品。公司同事之间也大多互相称呼豆瓣名,或者其他绰号,很少会叫真名。

  相对其他互联网公司来说,豆瓣的员工会比较文艺。很多人喜欢电影、图书等。每周四豆瓣会组织放杨德昌等人的电影,有的同事还会作影片讲解。豆瓣甚至还有内部的吉它班,因为在豆瓣,身边不少同事的另一层身份就是豆瓣红人、摇滚乐手、作家。

  豆瓣的工作氛围也比较好。每周豆瓣还会组织一次踢球,在2013年之前,阿北还经常参加每周一次的踢球赛。就算从豆瓣离开,大家仍会定期组织踢球、饭局。就算不是同一时期的前同事,彼此也听说过。私下聚会的时候大家也不会讨论公司的事,都会聊去哪儿玩,电影之类的。离开豆瓣创业也是结伴创业。

  阿北球踢得不错,踢球之前他会先看一下全场的局面,不会像一些人一样拿到球只管自己踢。

  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不是吗?

  可以说豆瓣的“轻”与“慢”隐含了一种神秘感,这让它的员工离职创业,就算并不是因为怨恨这家公司,也足以造成一定的猜测和过度解读。但是与此同时豆瓣又没有扩招的打算。目前豆瓣在官网挂出的招聘职位一共有33个(未查到职位限定的人数)。

  Douban.net

  一直以来豆瓣的盈利来源,都被认为公认为是与图书销售商的分成、电影的推广费用、与院线的分成,以及品牌展示广告、互动广告。据公开信息,豆瓣2010年的营收近千万,主要是卖书分成和广告投放。据称,在2010年,豆瓣广告收入每季度增长速度达到100%。到2012年底,单“购书单”一个产品就给各图书网站带来每年两亿的图书销售额。

  2006年,豆瓣完成第一轮融资,投资方是联创策源,金额为200万美元。2009年底,豆瓣获得挚信资本和联创策源总额近千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2011年(就是那个并非节点的节点),豆瓣完成第三轮5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分别为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

  那么,拿着这些钱,豆瓣做了些什么?

  豆瓣在2012年推出了很多付费项目,比如付费电子书业务豆瓣阅读,豆瓣电影推出的在线选座功能,以及豆瓣FM付费版。在这些盈利项目中,广告成为一个亮点。豆瓣第一个大的合作品牌是匡威。

  “匡威作为豆瓣的第一个商务合作伙伴,与豆瓣展开了长期合作,通过音乐和豆瓣用户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关联,匡威也借此成为了“最豆瓣”的品牌。”

  不过,这些项目并非个个出彩。豆瓣FM和豆瓣阅读受制于在线音乐和电子书整个市场的低迷;美团的“猫眼电影”异军突起,抢了豆瓣的风头。

  特殊的用户群体决定了豆瓣的气质,豆瓣电影的评论和评分,虽然在影评行业逐渐具有参考价值,但却拉大了和真实票房之间的差异。因此,本身将电影作为商品而非艺术作品销售的美团,对于如何单纯的赚钱,似乎确实更有发言权。

  这些其实也都还算好的,同期的另一些项目最终难逃关闭的命运。

  上面接受采访的那位前豆瓣员工表示:“豆瓣在2012年底因为推出很多产品,扩招了很多人。在2013年一些新项目停下来后,跟项目有关的人选择了离开,现在豆瓣还是保持着2012年的300人左右的规模。”

  豆瓣在移动端的进程也走得很慢。据说,阿北在去年豆瓣年会上承认豆瓣错失了三年时间,原因在于对产品和技术能力过于自信。过去三年里,豆瓣一共推出十数个移动应用,如豆瓣小组、豆瓣说、豆瓣电影等。

  阿北对豆瓣的期许是多个子站组成的集群,因此他固执的认为所有子站应该有各自独立的App,他曾不止一次对媒体表示不会有一个名为“豆瓣”的应用。然而,“豆瓣”App终于还是在8月上线了。在发布产品的通知中写道:

  之前几年里,豆瓣主要的网站频道陆续都有了各自对应的App。这样每个App用法明确,用途和体验都有空间可以持续改善,而用户可以各取所需。但到了今天,手机上每个人面临成千上万App选择的时候,有用但打开次数不多的App成了所有人的装或不装的纠结。不被打开的体验其实是最差的体验。

  在探索新路受阻,移动互联网错失机遇之外,更让人唏嘘的,是豆瓣本应早就开启的国际化路线。

  “一件豆瓣的包裹正在从美国Georgia州运往加州San Jose途中。预计到达时间是中国的下周二。”这段充满神秘的博文是当年阿北将豆瓣推向国际化的暗示。2005年12月,豆瓣网英文版以 beta.douban.com的域名开始测试,后来转换为douban.net。

  2008年,阿北在和动点创始人卢刚闲聊的时候,对国际化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和信心。可是英文版网站后来却不了了之,现在网址已经无法访问。

  豆瓣英文版和中文版版式完全一致,但我们无法找到当时的截屏。

  现在如果要问“有类似豆瓣的外国网站吗”,会有人给出不少例子:GoodReads,LibraryThing,Anobii等。但是豆瓣如果坚持在国外做起来的话……想想看,这个问题其实跟询问“为什么大众点评没有早点国际化”是一样的。

  2011年7月,《时代》周刊撰文描述中国LGBT(少数性取向)人群现状,其中提到豆瓣是“曾受中国不断成长的同志社群所欢迎的线上平台”。豆瓣的世界首秀,由此定格在这样的位置上。

  尾声

  人们之前一直称豆瓣为慢公司,在这个称号的背后,是对它日后可能会厚积薄发,发展为庞然大物的希望。但是已经到了十年关口,豆瓣依然遵循着原来的节奏。这在我看来,更容易理解为,它是遇到了真正的瓶颈,导致最多只能够养活这么一些人,而没有办法扩大规模。这不能简单地用阿北的“情怀”来概括。

  快要走入第十个年头的豆瓣,应该不会黯然接受死去或者被肢解式收购的结局。但是这样尴尬的业务规模可能会始终困扰着它。最近几年,巨头从原来的山寨抄袭,逐渐转为并购中小型企业,使得一些规模不大不小的创业公司纷纷站队,BAT派系的站队日趋清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独立的公司,可能比较难有回旋空间。不排除豆瓣未来接受三大巨头之中其中一家融资,并且与产品和服务深度整合。

  可以说,如果在所有独立的创业公司当中,豆瓣是最后一个归入三大阵营其中一个的,那也应该算是这几年独立运作生涯当中的一大成功了。

...

标签:

今日头条张一鸣:1亿美元之后,凡是来找的都说不需要

  2014年6月份,今日头条装机量已过2亿,日活跃用户超2000万。融资1亿美元之后,估值已经达到5亿美元,下一轮融资后估值将超过10亿美元。“今日头条快速发展,寄托了更多人的希望,就要更以长期的计划来安排事情,要更慎重。”张一鸣说:“1亿美元之后,凡是来找的,我们都说不需要”。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毫不讳言他这一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这波移动互联网公司之中,不论是用户规模、用户停留、产品的数据,还是团队、营收增长,很少有能和我们相比的吧。”

  目前今日头条APP装机量已过2亿,日活跃用户超2000万,利润快速增长,知情人士称,今日头条现月营收在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综合不同第三方机构的统计结果,今日头条2014年一直处于新闻资讯类APP前三的位置(来自“速途研究院”、“易观智库”等机构的报告,主要依据为下载装机量与日活跃用户)。

  今年6月初,今日头条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此前,张一鸣这个名字鲜为大众所知,其本人也颇为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专心做着“让自己兴奋的产品”(详见《创业家》杂志2014年6月刊封面文章《移动时代掠食者》),只是偶尔会在微信朋友圈发“我最想吃的食物,《七龙珠》里的仙豆,食后精力无穷且七天不用吃饭睡觉了”、“终于在十二点前回家了,今天要睡个好觉”之类的消息。

  上述融资消息公布后,“今日头条”和“张一鸣”瞬时成为诸多媒体平台的热词,并引发了业内的激烈讨论。张和他的产品受到不少人的质疑、攻击:一些媒体以社论、发布会等形式声讨今日头条,甚至起诉它。国家版权局也就此对今日头条立案调查,但最终并没有对这一产品造成实质影响:它不构成侵权。

  不论从公司体量、产品影响力还是用户规模、现金收入等方面来看,今日头条较半年前估值5亿美元时都有了很大增长。华兴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TMT行业主管杜永波对《创业家》评价说,“如果当下它再做一轮融资的话,市场也许可以给它估到10亿美金这个量级。”

  “我希望应该是超过的”,张一鸣说,“多少估值我还真不知道,1亿美元之后,凡是来找的,我们都说不需要(投资)。”

  在张一鸣看来,估值过10亿美元今天虽已不是一个公司的终极目标,“但也还是一条界线”。“今年过10亿的也没那么多。确实整个标准提高了,说明市场空间变大了,大家对移动互联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对我自己而言,既然市场空间变大,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也更大。”

  高额的公司估值,并没给张一鸣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融资估值多少不会太改变什么,我觉得还是产品、团队比较重要。”张一鸣说,他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变化,出门还是喜欢自己订机票,迄今为止也就自己买过一次头等舱机票。“我还有个担心,如果生活状态改变太大远离普通人的话,你是不是产品体验也就有改变了?”

  估值对公司的方向也没有影响。“方向主要靠用户需求,估值多少不改变用户需求。资源更多了,不意味着目标更明确,你对事情的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创业千万不要别人说好了,谁愿意给我钱了,我就觉得好。我曾经见到有个创业者,投资人说你要做这个方向我就给你投钱,于是他就做那个方向了,这种特别不好。基于判断做决定是ok的,为了拿到钱,就不好。”

  变化来自另外的方面。“公共场合说话会更加注意,因为代表公司,因为更多人follow,要为公司负责。”

  

  他因此变得更为慎重。一年前,张一鸣不时会在微博上参与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表达一些不满:他会全程关注“方寒大战”,直言支持韩寒反对方舟子;发一张暂住证的照片,并配上“又暂住了,第8年”这样的评论;类似的还有“关闭评论?封口全民,傻x暴力”、“被禁言了,还好是被医生(由于张前一天开会开太多导致嗓子哑了)”。

  “我看不惯的现在就不会说了。”张一鸣对《创业家》说。“以前会说是不会影响到公司,大部分是朋友,小圈子,没那么多人关注我。我对社交网络太了解了,控制不了的,最好就是不要说。”同时,已经成为知名互联网公司CEO的张一鸣在尽量避免自己成为“大佬”。他不喜欢这种身份。

  “我有时候会出席一些场合,可能是‘大佬’才去的,我希望并且实际是这么做的:自己不往这上边挂钩,这会成为思维上、沟通上、社交上的负担。我觉得‘端着’、‘装’无形增加压力,有的信息收不到了。有些会议没被邀请也无所谓,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佬’。人的最大负担来自于‘是否被重视’,

  你做企业做起来的过程中也没人重视你。”张一鸣不否认自己当然会有虚荣心,“虽然每个人的基础面和天性不一样,我还是会克制自己的虚荣心。”

  更多地出席公共场合,表达能力变得更为重要。张一鸣也在有意锻炼口才,“(参加会议)我说完到台下了,我会更留心别人的发言,观察他为什么效果好。”公司快速成长,在管理上,张一鸣的做法也在慢慢改变。以前几乎事必躬亲,现在他开始更多地授权。“重要的是重要的岗位有合适的人,没有的话我就不得不参与。现在我在更多的内部群内是潜水的,还有抽查。目前大概还有两三个岗位没招到合适的人。”

  如何让信息在公司内部流动得更顺畅成为张在管理上“最主要的事情”。“已经过了产品验证阶段,现在更大的挑战是拼长期竞争力。公司并发的事情更多了,比如以前不用考虑商业化,现在需要考虑商业化对用户的影响。我更多的责任在于如何让这些事情更有效地并发,把整体目标分解到各部门,保证公司内部信息能够传达给需要的人。”今日头条目前应用了一套CRM系统,但还没有让张一鸣“特别满意”。

  今年7月,红杉中国副总裁曹毅离开红杉资本创立源码资本,张一鸣、王兴作为LP(有限合伙人)参与。张一鸣并没有做投资的打算:“我跟曹毅是好朋友,他创业我会支持,如果不是他我不会参与的。我不做投资第一是时间精力不够,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已经不容易了;第二是我觉得乐趣不一样,投资失败比例蛮高的,做很多事情运气成分太大,而自己做的事情可控性很高,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我还是希望做可控性高的事情。”

  改变最多的是周围的人对张一鸣的看法。“我在你们采访之前比较低调,很多同学、朋友其实不知道我干了这么件事,并且是超出他们预期的,那段时间他们纷纷微信短信来问。他们会相对把你当作名人、他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来看待。哈哈,也有借钱的,不是很多,请教的居多。”

  不必事事冲在一线后,张一鸣开始注意个人健康。“现在不吃外卖了。很想纠正晚睡,但还没纠正得了。愈发觉得做的事是持久战,靠以前积累的精力体力都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更注重生产力再造,学习、锻炼。”

  公司大了才会注意健康吗?“不管公司体量大还是小我都不想那么早死啊。但公司寄托了更多人的希望,就要更以长期的计划来安排事情。要更慎重。”

...

标签:

通过QQ空间把自己策划成自明星为什么这么简单?

  通过QQ空间把自己策划成自明星为什么这么简单?

  看见别人都写日志,心想,我也要坚持下去,一天,两天,五天,怎么浏览量不见涨呢?7天了,我这样坚持到底有没有用呢?10天了,我真是有病,一毛钱都赚不到,刚看到某大师的课程不错,我也跟着他学学......

  人总是这样,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看不到结果,就会怀疑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正确性,90%的人给自己找借口,名正言顺的做别的去了,只有几个许三多,还傻啦吧唧的坚持着,坚持着,哎,突然有一天,我做腹部绕杠,竟然做了333个,成功来得太突然了......

  人岁数越大,心眼越多,想的太多了,做什么事反倒不如小时候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过N多次,摔伤,摔破是常见的,但从来没想过要放弃不学了,两星期不到,我就学会骑车了......

  有人问我,写日志有什么诀窍吗?

  我说,没什么诀窍,坚持下去就行了

  我能感觉到那位朋友失望的表情

  说说我的日志是怎么写出来的

  每天白天阅读,去逛很多好友的空间,只要看到QQ号,就不自觉的想打开他的空间看看,然后把收获和感悟,浓缩为一个关键词,写笔记本上。就这样,每天晚上,我都是盯着一堆关键词,然后大脑构思,这个关键词我想到了什么?对以后做项目有什么启发?该怎么写大家喜欢看?

  其实思考的多了,大脑越来越活泛,看到一个词,思维就像泉水一样,不停的往外冒。以前喝三杯咖啡,大脑都不怎么转,现在每天早上一杯茶,打开新浪,看一篇新闻,就能写出一段东西来,呵呵

  最早做流量,到处苦逼的发帖,吭哧吭哧的,赚点钱,朝不保夕;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一篇国外的文章,讲内容营销,说了什么我没记住,只是记住了,打造可读性的内容

  我现在每天在QQ空间和微信发布一些自己的总结,感悟类的文字,慢慢的,很多人被我的内容吸引过来了

  人来了怎么利用呢

  做个收费群吧,就招10个人,没想到,一上午就收到6个加群的

  人家都掏钱了,你总不能不给人家点干货吧

  必须给啊,每天晚上9点,定时在群内聊天互动

  大家都收获了知识,哎,你满意了,我也满意了

  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个群不错,就招呼周围的朋友们,介绍他们也加进来

  您帮我介绍客户,我也不能让您白忙乎不是?把会员费的一半给你,就当请您喝杯茶了......

  于是,群里成员越来越多,其实啊,吸引粉丝就这2个步骤:

  1.我吸引粉丝

  2.粉丝吸引粉丝

  大家多多领悟啊,哈哈

  很多人,尤其是整天在电脑前呆着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寂寞感,于是就想找方法消除寂寞,在优酷看电影啊,看冷笑话,看新闻,刷微信微博啦。可是,当看完了,感觉寂寞更深了

  这说明,互联网严重缺失这种实际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递进。未来这种互动感强的圈子会越来越多,人们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小圈子,线上交流,线下组织互动活动

  其实很多人,想象中对圈子要求并不高,就想,在寂寞的时候,有人可以陪我聊天,比如,上班寂寞了,往圈子里发条信息,立即就有人回应,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那种存在感。

  寂寞,就是人们心中存在感的消失,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他一呼,就有好多人回应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让圈内的人都疯狂互动起来,一个人有问题,扔进群里,马上就有很多人提供解决办法......

  看一哥们的日志,说道,一只乌龟卖28万,小的卖3000,养16年能长这么大,如果咱买上10只小的,花3万,养上10年,就是280万,你投资什么理财产品能有这么大收益呢?

  这真是冷门,你开辟一个细分市场,你就是老大,哈哈,更何况,16年以后肯定不止28万,有可能是30w,50w。。。以后有人炫耀,说家里有什么好车,豪宅,你瞬间秒杀他,你就牛气的说,我养着十只价值300万的乌龟......

  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宠物,比养狗强多了。而且会花28万买乌龟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物

  如果你现在就准备,先通过自媒体把自己策划成自明星,到时候你就是名人,你的乌龟价格肯定翻倍,而且你可以通过乌龟,结交其他的自明星,拓展高端的人脉,你就说,我们的友谊就像王八一样,万年长青,哈哈

  北京两大难:堵车,找车

  我突然想起来了两个字“黄牛”,大家排队买票,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可能买不到,于是黄牛出现了

  想买最新的小米手机,抢不到,于是黄牛出现了

  想去海洋馆玩,人太多,要排队买票,于是黄牛出现了

  堵车了,烦,黄牛从天而降,给你辆自行车,你先走,我帮你把车开回去,这个可以有吧

  找不到车位,看我黄牛的,把你的车变小了,你直接拿着上楼回家,,,额,这个估计没有,哈哈

  很多人骂黄牛,故意抬高价格,其实你为他想想,他不是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了吗?既不用排队,而且还能拿到票,虽然贵点,但人家也辛苦了,是不是?

  思维太活跃了,想到什么就写出来了,欢迎拍砖哈

  【作者 贾修东 联系方式 微信:957833031】

...

标签:

如何通过网络营销来成功运营一款产品

  突然间脑子里蹦出来个想法,如果给我一款产品,通过网络营销模式进行运营,我会怎么做?

  听过了那么多的培训,看到过那么多的客户案例,好像没有发现有哪个网站是把网络营销运用全面的,仅仅是在几个点上做好,就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了。在理想状态下,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通过什么方式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呢?

  我了解一点点的网络营销知识体系,仅仅是了解一点理论,如果让我实际操作,我可能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一一去验证。最少目前,我还没有发现所学的网络营销知识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这算是我的一个优势。如果给我一个产品,并适合网络营销模式,那应该怎么来操作?

  网络营销看起来好像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放在网站上卖;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我可能会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都开个店,然后慢慢卖,不过今天的主题是网络营 销,就先不讨论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仅仅以独立的网站运营打造B2C垂直电商模式,有且只有一个产品。但是想要在网络上卖的出去,打造出自己的知 名度好像还是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的。

  整理一下思路好好的想一下这个问题,虽然经常接触网络营销,但是好像从来没有想过网络营销整体策划和操作应该怎么进行,只是觉得大概自己懂一点,如果让做的话就不晓得从哪里下手了,今天好好的反思一下,给自己重新捋一下思路。

  如果我是供货商,我想要什么?

  我想要很多的客户给我签单,想要很多的地方显示我的品牌,打造知名品牌,行业NO.1。

  通过网络营销应该从哪着手,根据自己以前所学整理了一下思路,通过什么方式来运用网络营销赚钱。

  网络营销第一步:调研和策划

  根据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调研:

  1、用户群体都有哪些?

  2、用户群体在互联网上做什么?

  3、竞争对手都有哪些?

  4、行业内谁做的比较好?

  5、为什么同行做的好?

  6、同行都有什么优势?

  7、他们都是用的什么推广方式?

  8、我的产品有什么优势?

  9、我怎么做才能够竞争过他们?

  网络营销第二步:建立营销型网站

  1、选择具有品牌意识的域名,越短越好记为佳;

  2、选择备案的国内空间,双线主机速度要快;

  3、简洁化页面设计,交互式动态网站,打开速度要快;

  4、网站内容编辑,突出产品卖点;

  5、每个页面和产品图片包括banner都要清晰的表达出网站的特色和卖点;

  6、网站结构清晰,符合用户体验,简单明了。

  网络营销第三步:推广-获得流量

  1、百度竞价、360竞价、搜搜、搜狗;

  2、搜索引擎优化,长尾关键词为主,以流量为核心;

  3、百度知道、百度百科、soso百科、soso问问、天涯问答等问答类百科类网站发布信息;

  4、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赶集网等网站发布信息进行覆盖增加曝光率;

  5、新闻稿发布:新浪、网易、搜狐、千龙等新闻媒体网站发布新闻稿,扩大品牌知名度;

  6、官方博客、微博,发布最新产品信息和优惠促销活动;

  7、收集邮件、群发邮件。

  网络营销第四步:转化

  1、网站必须有在线客服系统,及时回复访客问题,对客服要求就是(礼貌、快速、专业);

  2、网站必须有400企业直线电话,传达给客户正规企业可以信任的信息;

  3、10秒内能够找到在线提交表单;

  4、行业咨询,新闻咨询,常见问题以解决客户问题和建立信任关系为主;

  5、问题反馈,在线问卷,快速解决客户问题。

  网络营销第五步:诊断、分析

  根据以上搜索步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网站没有流量就从第三步找原因,是否都做好了?哪个步骤有问题就从哪里着手进行优化,如果中间3条都没有问题,那一定是策划出了问题。

  理论上讲只要把这些都做好,那这个产品只要对用户有用,绝对可以卖的很好,很多细节没办法一一列出,每一条里边都需要花费精力去设计和投入,从这来 看,网络营销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可能运用好其中的几点就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但是仅仅是依靠其中一两点是会丧失很多客户的,哪怕你流量很高, 转化率不行就会浪费很多钱。

  由此可知其实做网络营销,是有很多方方面面,有的只靠竞价就会有很多订单;有的人靠优化几个核心关键词带来流量;有的人靠发帖带来流量;还有人玩微博玩博客;邮件群发或者QQ群进行营销也能带来不少流量。如果这些结合起来是有多么大的威力啊,我不敢想象。

  每次看到有很多我的客户来告诉我说,这排名都上去了,怎么客户量没有想想中的那么多啊,我只能告诉他搜索引擎优化只是网络营销中获得流量的一种方 式,只靠这个就想搞定所有客户是很难的。也有很多客户做过竞价然后转做优化,理由是竞价太烧钱还是用优化来代替吧。我只能告诉他优化代替不了竞价,如果优 化和竞价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优化的费用也不会比竞价低最少10倍了,不是吗?

  总结到最后,互联网上免费的流量很多,但是能够让你赚钱的免费流量没有那么多,想要赚钱看来还是要花钱才是王道。如果给我这么一个产品,让我来利用 自己的网络营销知识运营它,我想我会花费很多的推广费用,和设计费用,最后可能还入不敷出。所以我有点理解那些企业老板了,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能省就 省,谁不想花最少的钱赚更多的钱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哇168 »http://www.waw168.com/

...

标签:

浅谈手机浏览器的用户运营

  直到现在我们每天在电脑上上网,往往都离不开PC端的浏览器,不管是IE还是各种第三方浏览器,而且每个人的电脑上往往都会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浏览器。同样地,在手机端上网我们也可以需要使用浏览器,有人可能会说我只有微信怎么需要使用浏览器呢?微信本身打开的某个页面利用的还是微信自身提供的网页浏览器,所以浏览器对于上网用户来说十分重要也非常关键。在移动端,手机浏览器也越来越多,在PC端有的浏览器在手机的App应用商店也基本上可以找到,对于手机浏览器的认识和PC浏览器会有相同也有差异,特别是从运营的角度上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手机浏览器上的用户运营。

  第一,手机浏览器不单单是一个浏览器。现在很多的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有浏览器产品的公司往往都会在移动端也开发出相应的手机浏览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甘心只是做一个浏览器,而是将浏览器,不管是手机还是PC浏览器,都是将浏览器当成用户的一个入口,通过浏览器将网络流量引导到自己的产品上,然后再利用这些用户流量来做增值服务等方式来实现盈利,否则互联网上的各种浏览器现在越来越多,为何明明有那么多功能同样的产品还会相继出现各种版本的浏览器。

  第二,手机浏览器应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手机浏览器由于天生就具有在移动端的缺陷,屏幕尺寸小,信息显示不全等容易给手机浏览器带来用户体验上的不足。特别是之前早期出的3寸左右的智能手机上运行部分手机浏览器,往往容易在屏幕上出现触摸点位不准,单手操作不方便以及因为手机操作系统的版本不同带来的浏览器各种不兼容问题也会在用户体验上给手机浏览器大大降分。此外,手机浏览器有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响应速度和流量消耗方面。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用户明明手机操作系本身都有自带的浏览器,还要去下载个第三方的浏览器来用,原因就在于第三方的浏览器有很多都是经过不断优化,在用户响应时间和流量节省方面会优于手机本身自带的浏览器好几倍,所以一款手机浏览器若是想赢得用户的青睐,这这两个方面没有较大的优势的话往往不能吸引用户。

  第三,手机浏览器应注重用户账号的重要性。这里谈到的用户账号指的是和PC端一样的,用户登录某个网站或者系统需要实用通行证。之所以谈到账号的重要性,是因为手机浏览器的用户有很大的一部分可以通过PC端导入进来,而实现用户导入的钥匙就是用户账号,否则PC端的用户数据根本没有办法直接和移动端的用户数据关联上。现在的浏览器基本上都有提供云端服务,也就是将用户在浏览器上相关的数据保存在云端,这个时候用户的浏览器账号就至关重要。浏览器在线收藏夹(书签)、定制浏览器首页、浏览历史等都需要通过用户的账号来进行关联。此外,手机浏览器的账号还可以被后续增值服务所共用。

  第四,手机浏览器中整合游戏平台。既然手机浏览器是移动端用户上网的重要入口,那么在浏览器中整合游戏平台则对于提升浏览器的服务层次和吸引用户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很多时候用户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往往和现实中有几分相似,原因就在于用户更想在游戏中寻找到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游戏让很多人都入迷的原因。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用户在游戏中能够因为具有喜怒哀乐和欲望,这样就有了在游戏中产生消费的冲动。同时,对于手机浏览器来说,游戏平台可以在内容上更加灵活多样,供用户选择的范围也会更大,再加上浏览器上的大多数是网页游戏,具备大众用户的操作习惯,所以手机浏览器中整合游戏平台可以提升用户的忠诚度。这或许就是UC浏览器中还集成了游戏、视频、影音都服务的原因。总之,利用手机浏览器中的游戏可以容易留住浏览器的用户。

  本文由石景山电脑培训http://www.bjjiefei.com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