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出海”浪潮背后 初创公司该怎么做?

  导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来自于中国公司的产品创新、运营创新、研发创新和市场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领风潮。”

  10月8日,Mobvista宣布获得网易资本千万美元A轮融资,成为自去年掀起出海热潮以来又一个获得千万级美元注资的海外移动广告平台。近日,创业邦记者联系到Mobvista创始人兼CEO段威,请他来分析中国互联网公司这一波“出海”浪潮的背后原因,东南亚市场的发行经验以及对于初创公司的出海建议。

  现在中国互联网公司走向海外市场的案例越来越多,那么整体的出海环境如何?

  移动互联网公司比PC互联网公司更有出海机会

  2003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公司有过一波出海浪潮,像百度进军日本市场,但效果不是很好,直到2010年左右这个风潮才起来。

  因为那时候百度、腾讯都还是处在PC互联网时代,世界其实是单极的——只有美国的互联网发展得最好。中国互联网公司无论技术实力还是产品实力,包括公司的资金储备、整个市场的资金储备其实都没有开发海外市场的足够准备,所以很难打开局面。

  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在技术产品、运营方式、对用户的理解等方面都有很多领先的地方,这个世界变成双极的了——中国和美国,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出海机会要远大于PC互联网公司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VC对于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投入是呈爆发状态的,这意味着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已经成熟的公司,都有了足够的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去做这个事情。

  东南亚市场依然巨大,但窗口正在慢慢收窄

  往海外走的这些路其实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演进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互联网公司一开始都会做用户,做完用户之后大家就开始考虑变现道路——无外乎广告、游戏、电商三种形式。所以第一波出去的一定是利于广告的平台型产品,比如说UC浏览器、GO桌面、Clean Master。

  美国很多事情的模式已经成熟,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不一定会有很大的竞争力。那我们把美国市场排除,看下其他的市场。总结看来,市场潜力比较大的其实是像印度、越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这些市场在1-3年前,本土的实力是完全没有显示出来的,所以一些平台型的公司在那个时候出海是有跑马圈地的机会。比如印度前两年经销市场是空白的,直到现在才出来了一些类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比如电商平台Flipkart 在10月份刚融了10亿美元,还有像58同城那样的分类网站Quickr也融了很多钱。他们还在孕育这些PC互联网的成熟公司,还没有向移动互联网切入。

  但是无论做手机端的浏览器,还是做应用市场、手机安全,都应该在开始之初就有海外布局。从Flipkart拿到10亿美元来看,一段时间内VC对于印度市场的关注度就会提升,这些本土的公司就会有实力起来。另一方面,当一些国际巨头如谷歌、亚马逊开始关注这些国家的时候,虽然它们的市场容量还是很大,但是机会肯定不如几年前好了,这个窗口正在慢慢收窄。

  游戏是个出发点,产品创新是王道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现在游戏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因为游戏是作为一项文化产业,讲究“水往低处流”,而中国文化对于周边国家/地区的辐射是蛮强的。从北边的日韩、到港澳台再到东南亚,都是浸染在中国文化里面,所以出去的话我们有天然的基础。另外,国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毕竟像360、UC、91助手上面的推广位置就那么多,不乏一些好的内容在竞争,在这么劲烈的竞争环境里小的CP厂商其实很难冒出来,但其实这些CP厂商、特别是游戏厂商在东南亚(越南、印尼、泰国、新马)反而会有比较大的机会。

  除了平台型公司和游戏,我们还会有一些零散的机会,这就需要靠产品上面的创新了。原来有个概念叫C2C(copy to china),但是这两年我们已经开始把China的东西带出去,像UC浏览器、GO桌面、Clean Master都是把国内的一些东西往外copy。但游戏这一波走完之后,再出去的公司就需要有创新/微创新才能把海外市场撬开了。1-2年前,它们在出去的时候不用那么深入地去研究当地市场与这款产品之间的匹配程度,一放出去就会有很多用户来追捧。但现在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你需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树立一些精细化的针对思路,不能原来那么粗狂的思路去打。

  以前1-2年一放出去就会打开市场,可能是因为当地的市场比较空白,那么现在想要出海的公司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改变、调整去适应当地市场?

  研发之初就要考虑海外市场的需求

  以手游为例,每款游戏不一样,每个国家市场也不一样。比如说印度人心理上喜欢攀比和炫耀,那么游戏里面多加一些排行榜什么的就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越南和印尼对于社交的需求是比较强的,像我们之前代理的一款游戏里面甚至还有摇一摇的功能,那么这种游戏在当地市场就会比较受欢迎的了。

  但其实一款产品做出来以后,做一些大的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游戏这样的产品,并不是加一个减一个功能就能解决的,要改东西的话是要改变整个数值和策划体系的。所以如果一款产品在研发之初就是瞄着海外市场去的,能做的东西就会多一些,我们能给的建议也会多一些。

  比如说越南市场,2013-2014年,整个是类似《传奇世界》的游戏很火,但到了2015年可能是《Dota传奇》这样的起来。Dota会带来一部分用户,包括武侠的用户、动漫、三国的用户这样还是能再洗一遍的。所以2015年,我们Mobvista对一些公司的策略也会往这上面去靠。另一个比较大的趋势是3D的RPG的游戏比较火,所以对于开发者而言,如果是做好了以后再去改,不如就在研发的中间就把东南亚市场用户比较强的需求考虑进来。

  如何去推广投放?

  对于游戏产业来说,就是一手流量、一手内容,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流量推起来。当产品做好了以后,建议找一些专业的公司来合作。

  现在和一些做国外市场的公司聊下来会觉得大家有一些误区,觉得就两个市场: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但其实是中国市场、美国市场、越南市场、印度市场等等……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东南亚这边,每个市场之间的差异很大:比如说泰国,它对本地化的品质,包括翻译、配音、配图是有很高要求的,一些卡牌类的游戏拿到泰国去,要把卡牌里的所有图片全部换掉换成泰国风的东西。而越南人使用信用卡很少,那么安卓的平台走的都是第三方支付,这个支付的对接工程量是很大的;然后当地政府的一些策略,对游戏市场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每一个游戏都需要拿版号。还有一些例如流量的寻找、前期投入、支付环节、PR上的风险把控都会有种种状况,把这些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做会省去很多麻烦。

  CP厂商要注意的弯路

  对于CP厂商来说,团队上其实没有特殊的要求,成员里有一些懂英语的会好一些。另外要记得在开发的时候把资源文件提取出来。因为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某款产品以前主做国内市场,像语言什么的这些是都写死在代码里了,但我们要抽出来翻译的时候就是非常麻烦。但国内很多团队已经有这样的意识了,把语言、图片这些统一放在一个资源包里,这样提取的时候就会非常方便。

  因为上线的时间对于一款游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一段时间内可能流行一个类型的游戏,那我们推广的某款游戏会希望它1-2个月内就能上线去抢夺市场,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些情况导致上线缓慢,就会因为差这半个月、一个月的就会丧失很多市场机会。第二点就是每家发行公司都是有自己的排期的,我们为了保证每款游戏上线的时候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是会把档期错开的,如果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上线有变化的话,也会非常的麻烦。

  Mobvista成立一年半时间,已拥有一个覆盖全球的移动广告平台,聚合了来自236个国家和地区的移动应用及网页的广告位,日展示次数超过40亿。它是如何做到的?它的海外市场拓展经验又有哪些?

  天时地利人和的竞争壁垒

  移动广告平台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商业模式,我们做的事情跟分众传媒有些像,都是在做聚合。分众是把一个楼宇投放广告把广告主和楼宇之间像磁铁一样上下聚合,我们是把广告主和用户之间聚合。

  我们能够做到现在,首先源于抓住了起步的时机。Mobvista在刚刚起步的时候(2013年4月正式对外提供服务),刚好赶上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往海外走这一波起势的时候,他们对国外市场是比较陌生的,团队也不是很具备经验,因此对我们的依赖会很大,这是Mobvista得以发展的第一点。

  第二,是我们赶上了天时地利的时间窗。原先有流量的媒体,可能都是和Google、Yahoo这样的美国、欧洲公司在合作,但当中国这些广告主冲出去的时候,它们才发现风景这边独好。但我们做的就是离这些广告主最近的事情,迅速利用这一部分订单把自己的流量体系培养起来。

  第三点,我们做游戏发行、代理这一块,还具有一定的独占性。比如这款游戏交给我们Mobvista来代理推往印度,那么对于下游媒体来说他如果想推广的话就一定要跟我们来合作。所以我们也是通过一些内容的独家性在开发者这边的建立了一些竞争壁垒。

  移动广告平台的核心是让用户持续的获取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广告主与用户的精确配对。目前我们已经帮客户发展了将近10亿的用户,基于这个用户数据库我们可以提取出来用户的画像和轮廓信息,再基于这个数据做精准化的投放。这些对于广告主来说其实是减低成本的,也会带来收益的提升。所以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建立壁垒的特别运作。

  辐射东南亚的广州大本营

  Mobvista在全球都有流量,但我们决定从一个地方深入下去,这个突破点我们选择的是东南亚。选择东南亚的话我们总部就base在广州,因为广州对于东南亚的辐射是十分强的,无论是航班的数量还是到各个地方的距离,到河内就1个小时,到最远的印度也就4个半小时,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必要去做一个海外的office,利用广州的辐射就够了。

  另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如果是做一个中国人+海外本地员工的团队去打这个市场,过程会十分漫长,而中间的磨合期也有可能会丧失很多市场机会。因为对于应用这一波的跑马圈地的窗口已经缩窄了,但对于内容跑马圈地的这一波才刚刚开始,那我们还是需要追求速度。

  南北结合的创业环境

  广州的创业氛围某种程度没有北京和上海好,第一人才不聚集,第二就是人才不聚集造成的沟通交流较少,但是广州人做事很踏实、务实。其实每座城市又自己不同的创业风格,关键是看你怎么去结合好。

  在北京Mobvista有一个小office,放一些市场、运营的人,去接受一些概念上的碰撞;那我的研发中心放在广州,把从北京获得的idea拿到广州去孵化、孕育,这样南北结合就会很好的一件事情。

  “小米在印度市场和东南亚的布局,微信在海外落地,猎豹依靠国外的市场份额成功上市,360在新兴市场的布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尤其是新兴国家和地区。中国公司走向海外会是未来大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来自于中国公司的产品创新、运营创新、研发创新和市场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领风潮。中国公司往海外走一定是大趋势,而且是绵绵不绝的大趋势。这个过程中会有几类公司,一个是BAT这类巨头,他们第一拥有非常成熟的产品和技术,第二有非常充足的资金储备,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国内的市场慢慢趋近于饱和,但这个时候要是有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对全体股民和投资人描绘未来可继续增长的蓝图,所以海外市场一定是他们不可放过的一点,且技术产品和资金储备都很雄厚,只要加上一些明确的规划和不错的人才,这些事情他们就一定会做成。

  第二类就是像UC、猎豹、小米这种已经向成熟阶段迈进的创业公司,他们的这一类公司的特点是工具化。比如UC浏览器其实是一个工具化的东西,会跨越国界,也不会有文化、语言上的障碍。所以这样的公司在产品不错的时候推出海外,自然会被用户接受、并且通过用户口碑相传得到流量的增长,这是一个蛮好的事情。

  最后就是小一点的内容公司、游戏公司,只要投出去了就是赚钱的。所以肯定这样的一个趋势。我们Mobvista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大家漂洋过海并在陌生的国度淘金,做好上下聚合的摆渡人。

...

标签:

水果消费大爆炸——天天果园网上卖进口水果年入2.4亿元

  导读:中国的水果消费正在改变全球水果产业链:澳大利亚把原来专门给日本种植的樱桃树砍掉,改种中国人喜欢的“中国樱桃”,南美洲的水果种植商每年根据中国农历春节时间节点来培育新品种,安排生产计划,以便赶上春节的黄金消费时间卖个好价钱。

  所以,当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绍鹏脱下IT战衣去担纲联想农业——佳沃集团的领头人,主攻高端水果,当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互联网上到处卖“柳桃”的时候,意味着水果消费在爆发。原因无他,中国数亿中产阶层对高品质水果的消费在攀升。如果说联想佳沃是用“全产业链”的重装模式去满足这个市场,那么天天果园则是用电商的模式来服务中产阶层。因为易损耗,在网上卖普通的水果,自然难以比得过遍布大街小巷的水果摊点,但如果卖50元一斤的进口樱桃,则可以支付足够的成本来做冷链,保证水果的品质。  

  做生鲜电商很容易掉进亏损泥沼,天天果园是个例外。

  这家深耕水果的垂直电商2013年的营业额达到2.4亿元,目前已实现盈亏平衡,预计今年的业绩还会翻番。

  相比过去的默默无闻,天天果园近一年来多次跻身电商业界热点。去年7月,天天果园联手美国西北樱桃协会和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天猫和天天果园官网发起预售,一周内售出168吨樱桃;今年3月,天天果园获得锴明领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7月,天猫旗舰店水果生鲜类目下,天天果园以1665万元的销售额位列第一;8月,蒋方舟在天天果园大谈“互联网思维就是女性思维”;9月,又在国内首次推出了“水果险”。

  一时间,有人为天天果园的数据叫好,也有人批评其炒作凶猛。联合创始人赵国璋在接受《创业家》采访时,以一句“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概括了公司5年来对供应链的锤炼。或许,这句话同样可以解释更多问题。

  樱桃单品切入

  创始人王伟和赵国璋都是通信专业毕业的理工男,对互联网有天然的亲切感。当时看来,天天果园这个创业项目从两人熟悉的互联网行业切入水果生意,显得顺理成章。但回头看,这却是一步险棋。

  在天天果园创立的2009年,以淘宝、当当和京东为代表的中国电商业已经度过漫长的培育期,正酝酿着第一轮爆发。这些电商出售的多是服装、图书、数码家电等标准化产品,以水果为切入点的天天果园看似找到了一片蓝海。

  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时间轴,2009年国内只有三家生鲜电商,分别是成立于2005年的易果网、2009年3月成立的面向上海外籍人士的莆田网以及天天果园。这意味着在行业经验和冷链技术都不成熟的生鲜电商起步阶段,身为先锋的天天果园也会面临成为“先烈”的风险。

  赵国璋也坦言,“这个行业没有标杆,很多还要靠自己学习和摸索”。在上海农副产品集散地十六铺(目前已经被改造为黄浦江水上旅游中心),王伟和赵国璋以“一辆车、三个人、一间小冷库”为起点,开始了在网上卖水果的历程。

  幸运的是,创业不久,两人遇到了美国西北樱桃协会的中国代表王淼。王淼的职责是将西北樱桃推广到中国,但他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消费者对进口樱桃的认知度很低,普遍不习惯其爽脆的口感。即便是天天与水果打交道的传统批发市场,也并不清楚西北樱桃到底是什么。王淼迫切需要找到一个理想的推介渠道,而天天果园两位创始人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特质打动了他,双方的合作由此达成。这也是天天果园的关键一步,正是借助美国西北樱桃协会,王伟和赵国璋才以樱桃这一单品打开了局面,并接触到了进口水果的上游,为日后供应链的锤炼打下基础。

  实际上,选择樱桃切入鲜果电商,赵国璋还有他自己的看法。樱桃是一种“很难伺候”的水果,不仅保鲜期极短,储存要求还很高。让樱桃漂洋过海之后还如同刚摘下时那样新鲜,并且让消费者以最快的速度享用到,这要求天天果园对供应链有极强的掌控能力。“可能潜意识里也是找了一块最难啃的骨头,如果樱桃都能做好,还有什么水果不能做?” 赵国璋说,“而且相比香蕉和苹果,樱桃是性感、新鲜的,人见人爱——这恰恰是天天果园想要打造的品牌形象。”

  在深入原产地的过程中,美国当地果农的专注让赵国璋印象深刻。例如,西北地区种植樱桃的家族历史超过了一百年,如今已经延续至第四代;奇兰湖畔的格里格家族历时十年,才培育出酸甜适中的Ruby红宝石樱桃。当然,这一切源于美国政府对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果农得以潜心几十年研究如何提升水果品质和培育新品种。

  与西北樱桃协会的合作逐渐成熟,天天果园也开始搜罗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樱桃。Ruby红宝石、红杉樱桃等品种,都通过天天果园实现首次出口。智利、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南半球樱桃品种的引入,让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在冬季尝鲜。

  《创业家》点评:天天果园能在短短5年时间里成为领先的进口水果电商平台,也是站在风口上,由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壮大,对进口水果的需求飙升,“中国市场的增长已经改变了整个全球的水果供应链,南半球很多水果种植的时候,会考虑中国市场,比如他们根据中国农历春节培育新品种,制定生产计划,以便能够在春节前两个星期发到中国来,效果跟春节后发到不一样,以前有些日本樱桃会在澳大利亚种植,满足日本市场,日本市场需求不旺盛,都砍掉了,都开始种中国喜欢的水果。”

  而中国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也让进口水果市场的培育容易很多,“中国人有一个优点,蛮开放的,国外很多好的新东西,基本都能接受,我们觉得很难卖的一些东南亚水果,榴莲、牛油果,销量增加非常快,在上海,榴莲和牛油果的销量真的很惊人。榴莲已经成为泰国对中国出口的获值最高的水果,远远超过龙眼等其他的产品。”

  从枝头到舌头

  “当你拿起一颗鲜艳饱满的樱桃时,三天前它还挂在美国果园的枝头。”从采摘到送达的时间不超过72小时,这是天天果园的承诺。

  在赵国璋的记忆里,过去在国内吃到的美国红蛇果,口感是软而酥的。直到亲口咬下刚采摘的红蛇果的那一刻,“咔嚓”的清脆声和透着汁液的新鲜感,完全颠覆了赵国璋对这一水果的认识。这也让他意识到,天天果园打造短而快的供应链的意义有多重大,这几乎可以颠覆中国人对于进口水果的固有印象。

  现代零售业自诞生起就是一门关于供应链的生意,从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到国内第一B2C电商京东,都是将物流建设放在了核心地位。而鲜果品类、长距离运输这两点,决定了天天果园的供应链必须更加高效。

  于是,天天果园与供应链的较劲过程,从果实采摘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以樱桃为例,各地的果园为对抗不利于采摘的环境,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樱桃的最佳保存温度是0-1摄氏度,采摘一般在清晨进行。而樱桃遇水容易腐烂,沾水的樱桃在阳光下也容易爆浆。如果遇到潮湿的天气,美国西北樱桃果园会出动直升机搅动气流,以利于樱桃表面露水的蒸发。冬天的霜冻对樱桃花苞的伤害也是致命的,于是在智利的果园里会有一排排底部生着火的风车,这是用来扩散热空气的。

  采摘下的樱桃立刻会进入包装厂进行预冷,在这一步,樱桃果心的温度降至零摄氏度。在此后的运输过程中让果心维持在零度,是樱桃保鲜的关键。接下来,打包好的樱桃经汽车运至航空港,再空运至中国。

  在传统的运输环节,进口水果到达中国后的路径是“批发市场—经销商—二级经销商—零售终端”,每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冷链中断的情况。一旦断冷,樱桃果心的温度升至零度以上,即使后续有冷链接上,降低的也只是果肉的温度,果心很难再降至零度。经历的环节越多,暴露在常温或高温下的机会就越大,樱桃鲜度的损耗也就越大。赵国璋向《创业家》介绍,传统运输下的樱桃损耗率高达30%,这些成本最终由消费者埋单。

  相比之下,天天果园的损耗率只有5%,这是怎么做到的?

  天天果园在国内建立了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和成都5个分仓冷库,每个分仓可以辐射到周围的城市,目前可覆盖近100个城市。不要小看这5个冷库,在赵国璋的眼里,国内有些所谓的冷库不过是一个大“冰箱”。实际上,合格的冷库不仅温度要达标,还涉及到地表、湿度、保温材料和通风口的控制管理,甚至水果进库后的摆放朝向和货架高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保鲜效果。

  像奇异果、牛油果等保存时间较长的水果,天天果园还会通过甜度仪和压力计来定期检测成熟度,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去年我们推了一个叫‘Ready to eat’的活动,即消费者收到的水果处于最适合吃的阶段,不必担心过熟来不及吃,或是没有熟还不能吃。这时候产品设计就很重要,不能卖二十个水果给用户,而是一次只卖四个或六个。” 赵国璋说。

  在天天果园的售后服务里,有一项特别的服务已经坚持多年:48小时内可以无理由退货。之所以称其特别,是因为生鲜商品几乎从未有过无理由退货的先例。即使是今年3月15日起实施的新消法,规定消费者有了“后悔权”,7日内可享受无条件退货,但也明确将生鲜易腐类商品排除在外。

  天天果园的做法不可谓不超前,赵国璋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对自己的商品有信心,同时也让用户对我们有信心。但打心底里说,我们不希望用户退货,这些都是成本,所以推行48小时退货也是为了激励我们提升管理品质和经营效率。”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退货,在水果出库前,天天果园的拣货员还要做一道工序——再次对水果进行质检和挑选,剔除不适合出售的产品。

  经过这一系列供应链管控,天天果园出售的进口水果的平均价格可以比超市低20%左右。而在高端超市动辄几百元一斤的进口樱桃,在天天果园的售价不足50元每斤。

  《创业家》点评:天天果园和京东一样,卖的不仅仅是水果,“我们不是一个水果供应商,其实你从我们那买的樱桃还包含了从美国到中国一系列的冷藏服务,就像买矿泉水一样,你买的矿泉水可能它的一大部分价值来自于物流,水本身含的价格是非常低的,我们提供的是水果服务。”赵国璋说。

  专注与苛刻

  “IT男有一个特点,思路直接,比较专注。”天天果园的员工这样评价两位创始人。

  正是由于创始人的专注,天天果园自成立起,就一直扎根在进口水果领域。这几年,像本来生活网、中粮我买网、顺丰优选等承载有机肉菜、水果、牛奶及五谷杂粮的综合生鲜平台不断涌现,但天天果园始终不为所动,坚持深耕自己最擅长的水果品类。

  从商业模式上看,天天果园是一家水果电商企业,但赵国璋对自己的定位是“水果大使”。

  “成立的第一年,天天果园就与美国西北樱桃协会和美国领事馆合作,我们做了一个在线的美国水果节。那时没有人愿意帮美国水果做推广,我们虽然很小,但是乐意把美国的樱桃、苹果、橙子、提子和布林介绍给中国消费者。后来我们又帮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做水果节。我们就像水果大使一样,传递水果的知识和文化,顺便再做点商人的事情,赚点钱。”

  正是这种敢于尝试的基因,让天天果园培育出了一批愿意接触新事物的用户,国外的水果协会也更愿意将天天果园作为新品出口的首发渠道。反过来,这些直达当地生产源头的水果供应商,日渐成为天天果园的竞争壁垒。

  回顾创业这五年,赵国璋坦言互联网做生鲜其实很难,但却能实实在在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过去十几年,我们眼中的进口水果只有国别,没有产地和品种之分。互联网将以前非标准的水果商品变得标准化,大家对水果行业越来越熟悉,贴假标、以次充好的现象越来越少。”

  对水果的的热爱和专注,转化到生意上,就是对细节的苛求。

  去年夏天,美国西北樱桃协会邀请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助力销售。为了迎接这次可预见的销量爆发,天天果园提前对樱桃的包装材料做了测试。

  市面上常见的泡沫保温箱多是用回收材料制成。考虑到这种保温箱会散发化学气体,不利于储存食品,天天果园选用了日本制造的原生泡沫箱,成本是前者的三倍。为了确认来自日本的保温箱无害,天天果园的员工在泡沫箱里养了两条鱼。“看到鱼一直活着,我们才敲定了用这个箱子。”

  同样,冷链最后一环节使用的冰袋,天天果园最终选择了储存药品的专用冰袋。

  在接受《创业家》采访中,赵国璋一直强调,希望消费者吃到嘴的都是口感最好的水果,这样的情怀在去年夏天的那场配送中发挥到了极致:有一批发到广州的樱桃,因为物流公司出了问题,发货时间比原定晚了一天。当时正值南方高温,天天果园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召回几百份樱桃,就地报废,然后再重新发一批最新鲜的。这一单,天天果园损失了近二十万元左右。“就是希望用户收到后有好的体验。”赵国璋说。

  “长远的生意才会做这些事情。我们不希望由于自己的疏忽,或是刻意降低成本的行为破坏用户体验。我们一直按照国际标准完善仓储和配送体系,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目前就从力所能及的细节开始做起。” 赵国璋告诉记者。

...

标签:

站长浅谈之微博该如何改变颓废现状

  当前微信营销的红火可以说是远超行业内部的预测估测,当年的老大哥微博在这个时候是否真的要退隐归田呢?面对用户粘度不断下降,变现能力一再被人诟病,产品创新不足等全方面负面消息时,微博营销是否真的是穷途末路了?我想一切都不能这么绝对。因为这一切只不过是对大家根据现在所作出地预计和判断,路在脚下,未来的微博营销应该会有自己的归属。只要合理利用和开发,它自身优秀的媒体基因还是能让其重整旗鼓的。况且面对高压下的市场竞争和开放式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来看,现在来说微博的末日应该是此时尚早,不过既然微信营销新兴崛起,老大哥还是应该考虑下未来的“规划”,否则被市场吞并或是被微信挤掉就真的会成必然事件了。那么微博理应有哪些改变呢?

  首先,开发便民式的新体验。如果一直按照微博现有的的发展模式,那么现状似乎已经成为定局了,可以说现有的平台和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面对竞争压力,微博营销只会导致市场份额大部分缩水,甚至看到“沉船”而无计可施。那么在现在相对稳定的情况,大胆尝试开发新创意和新体验,走全新的便民化之路,因为强大人口数量就会营造出新的市场氛围,也改变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微博这个产物,是因为它的繁琐和过时。新的体验更有可能带领微营销走出新的发展之路。所以,未来的微博营销应该会在品质化和大众化之间做出选择,或者形成新的立足点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样的瓶颈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微博营销的发展。

  其次,结合自身的优势扩大规模。在微博营销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市场资源,不难看到其存在的两大优势,也许表达的不够全面,但是微博可以作为个人或者机构的象征,笼统地说是在信息浏览上的人流优势和高质量上的内容优势。这两点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微博还在作为对面宣布信息的重要渠道,依然能够曾显出一些优质的信息源,作为一个正规化的平台,这是其他平台所没有完全覆盖的。弊就是是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接受,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竞争的劣势。如何使得这种优质的本身继续扩大?在一定程度也是微信未来的发展趋势。微博营销正式要利用这种优势在推广的过程中提升品质宣传,树立诚信和高品质的服务应该说是不错的选择。

  接着,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咨询。现在所有平台的营销都进入了一种发展的误区,就是不断“广告式”推广,有的算好的就是内容穿插一点点。现在的营销手段大家在方式方法上不是很注重,都是都是在惯用喇叭式的播撒广告,这种推广方式效率十分低下,手段普遍低端,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推广效果,更多的时候引起大家的反感,常常遭到封杀之类的悲惨。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就是小广告,微博营销能否在这上面有所成绩,往往是能够决定胜败的关键。曾经扫大街的张贴小广告,被人喊打,不如放下一切大胆做生意,有兴趣的自然回来咨询,用这种理念使得微博营销变得更大。

  最后,重新塑造新的微博营销的地位。任何一个平台被营销环境的侵染之后,都可能是面目全非,搞得就像场市场的小贩在叫喧一样,但是很多营销平台确实是出现了这种不好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微博营销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微博营销的侵蚀程度还算是比较轻的,这也让微博营销具有更大的改造空间。通过微博营销提供全新的体验和服务,打造意想不到的品质,这还是完全可能的。同时需要加大用户群体的开发,用户觉得好,本身就是不错的推广。更自然就能看出,目前,微博营销最大的问题,用户群体的流失,不是其他的原因,这是网络发展的趋势限制了微博的营销地位,只有改变思想,重新树立微博营销的过硬品牌,才可以翻身一试。

  微博营销的未来,其实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悲观,微博营销的潜力到底有多大还真不好说,除了营销者的理念和推广方式之外,它还受到市场环境和网络背景的影响。微博营销要脱离低级推广方式,又要被消费者普遍接受和认可,确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真的形成了一定的推广模式,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能够提前去占领市场先机,确定自己独特的营销路线,这点上,就必须要引起微博营销在创意上有足够重视。文章来自于憨豆宠物论坛http://www.handoupet.com/,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大家。

...

标签:

微信运营:公众号如何吸引并留住粉丝

  做微信推广只有一个庞大的粉丝量是不够的,粉丝要做到精准,因为这样到最后转化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转化率,这篇文章就说一说,公众微信如何吸引粉丝,如何留住粉丝。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定位。

  1、 在注册账号之前,我们对自己的微信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们的行业、针对的人群、内容的选择等。

  2、 做好了定位之后,起一个好点的名字。便于记忆、可以吸引关注、并且最好能让人知道你这个微信是做什么的。比如我的微信名字叫:网络推广运营,当初刚做微信的时候对这些了解也不多,但是一定是便于记忆的,并且第一眼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行业的微信。这样就排除掉了很多不精准的粉丝。

  3、 最后我们还需要有一个醒目一点的头像,一个好的头像和名字是给粉丝的第一印象。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让他们在茫茫人海当中第一眼就能看到我们,并且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二、推广。

  账号注册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账号来关注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七种实用地方微信推广方法,三个月7000粉丝的秘诀》里边也有几种效果比较明显的推广方法,也是在A5发布的,大家可以翻出来看看。这里我来介绍几种通用的推广方式。

  1、 微信导航。

  微信导航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流量,由于行业的不同,带来的流量也是不一样的。现在微信导航有很多,避免广告嫌疑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多找一些网站注册,提交一下,一般审核都比较快,时间长一点的三天也能审核通过了。如果想在导航获得更多的流量,可以买一下他们的推荐位,但是据我测试,效果目前看来不是特别的好,也许是由于行业问题,也许是位置问题,总之关于广告位的问题大家慎重考虑。

  2、 贴吧。

  贴吧的推广之前也写过,找到你的粉丝聚集量比较高的贴吧,发一些会火的帖子。如果不知道哪个帖子会火,可以找到别的贴吧回复高的帖子来复制。然后把你账号的头像、签名档换上你的二维码。二维码图片可以适当修改一下,在边缘加上点文字。这样就可以告诉粉丝,你的二维码是做什么用的,如果有兴趣,我想他会关注的。

  3、 分类信息。

  以58、赶集来说,这两个网站有很大的流量,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起来,这里每个城市或者是每个栏目都可以充分利用,总有适合你行业的栏目。可以注册账号发一些适当的广告,或者看看周围朋友有谁要发信息的,顺便在内容里边带上自己的广告。会有一个比较不错的效果。

  4、 周围资源。

  这个说来是不太推荐的方法,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就是利用你身边的朋友帮你做宣传,为什么说不太推荐呢?当你的朋友每天要你帮他转发你不感兴趣的朋友圈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想法。尤其是他不懂你所在的行业,这种方法就几乎没用了。所以说不太推荐这种推广方式,所以这个方法根据大家的行业不同,自己斟酌。等哪天突然发现自己没朋友了,可别怪我没有提醒你哦~~

  三、内容。

  一直都存在“内容为王”的说法,这种说法对于微信运营也非常适用。一个好的公众号,一定承载着许多好的内容。

  好的内容并不是指原创,而是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但是最好不要直接复制别人的内容,可以自己做一些修改,比如加一些自己的观点,然后认真配图,做好排版。

  对于内容来说,以下四点一定要做好:

  1、 标题。

  一个好的标题真的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生死,如果大家对于你的标题不感兴趣,即使你的内容再精彩,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人看。当然也不是说要做标题党,精彩的标题配合精彩的内容才是用户最想要看到的。

  2、 封面图。

  如果说一篇文章能不能被人点开,标题决定了50%,那么封面图就决定了25%。一个好的标题配合好的封面图,就像一个美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样。名字就是标题,而美女的脸就是这张封面图,一定要赏心悦目。

  3、 摘要。

  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和一个漂亮的脸蛋之后,还需要什么?答案是别人别人在介绍他的时候,对他的评价。文章的摘要就是这个评价,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篇文章,吸引起读者的兴趣,接下来读者才会打开你的文章来看。

  4、 内容。

  有了之前这些,如果你的内容不够精彩,给用户带来的只能是极大的落差。所以精彩的内容才是重中之重,做到表里如一,才能够很好的留住粉丝。粉丝是铁面无私的,只有他们觉得精彩的内容,他才会主动帮你转发。所以一个成功的公众号,一定承载着许多精彩的内容。

  能吸引粉丝并留住粉丝,这样才算一个成功的公众号。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你。

  本文由公众微信:网络推广运营(微信号:qq173195897)原创发布,请保留版权。

...

标签:

谈谈那些卖QQ号年赚十万的人

  对于QQ号大家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上网的人都有一个甚至更多的QQ号。我自己就有九个QQ号,一个大号,其他的都是小号推广用的。然而就是靠卖这个QQ号,让很多人年赚百万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也许好多人不相信,卖QQ号还能赚钱吗?还年赚百万?听邵连虎博客给你说完也许你就信了。     看到标题年赚十万,可能好多网友以为我是标题党,故意吸引大家来看文章的。对于我这篇文章是不是标题党,到底他们卖Q

More...

标签:

站酷:八年蓄水后,设计师垂直社区如何谋求变现?

  导语:创始人梁耀明愿意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人也就是设计师的力量,而更好地开拓和呈现设计的价值,或许正是他所找到的站酷和设计师共同的利益诉求点。  很明显,梁耀明还没有特别适应对媒体侃侃而谈,同自己一手创办的站酷网一样,设计师出身的他也在适应着调整——更加公司化、更加商业化,梳理清晰脉络的同时也在以此来探寻更大的发展空间。  站酷网是一家细分在设计师人群的垂直社区,主打设计师

More...

标签:

关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细节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市场,很多互联网产品在功能甚至性能上都没有太明显的差异,但是起步比较晚的产品却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和已经有一段时间积累和发展的同类互联网产品,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或者是推广效果等市场因素带来的良好效益,然而,起步比较晚的互联网产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同类产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关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细节。我们经常都在说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互

More...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