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案例告诉你:买域名要不动波澜快刀斩乱麻

  米市如战场,买域名必须做到心如止水不动波澜却又快刀斩乱麻,明明很喜欢的域名,购买时也要装着惹无其事,将满腔的热情藏在心底,切不可操之过急,动静过大;也不可畏首畏尾、期期艾艾。否则,很可能已经飞到嘴边的好域名就可能和自己擦肩而过。下面细数本人经历或听说的几个购买域名的失败案例,希望对米友们有参考价值:  一、今年年初,某兄弟有个电商买系列的双拼域名在爱名拍卖,此米长度只有五字母,且字母是ABCB

More...

标签:

浓缩的精华!从零开始带你认识最新的图片格式WEBP

   编者按:今年有个不太引人注意但实用性很强的技术,谷歌推出的图片格式WebP。比起JPEG、PNG 和 GIF ,它能在保证图片精细度的同时缩小图片体积,现在已经是Facebook、Google等公司的座上宾,今天腾讯的同学研究后总结了一篇深度技术文,不落人后,来学习吧。  前言  不管是 PC 还是移动端,图片一直是流量大头,以苹果公司 Retina 产品为代表的高 PPI 屏对图

More...

标签:

拉勾网500万硬砸招聘周想干嘛 隶属拉勾竞争姿态

  摘要 : 拉勾这么大动静,无疑是力量聚集完成,瞬间爆发。成了,就是绝对的行业老大,武林大会我都办过了;败了,则必然影响来年拉勾整个的营销规划,让垂直招聘行业的竞争,更加血腥。

1

  拉勾网最近推出了“招聘风暴周”,声称共有三万三千家企业将在一个星期里一起参与。所谓三万三千家家,小爆推测,应是目前拉勾网上所有注册企业的总数,真正参加这次风暴周的,肯定不会有这么多。否则,这个规模,堪称迄今为止互联网职场最大规模的招聘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拉勾为何要砸钱来做这个“招聘周”呢?小爆判断,这是由于今年互联网垂直招聘行业特别热,几乎所有有故事的招聘公司,都拿到了或多或少的投资,拼杀到年底,格局已经清晰,其行业泡沫可能会破灭。这时候,拼杀中占得优势的一方,必然要卡位示威。

  换言之,拉勾网的招聘周,意在确立了行业的先发优势后,在此关键节点扩大自己的客户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年末是传统招聘行业认为的“淡季”。作为互联网招聘的行业老大,拉勾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一点。如果是为了培养一个自己的招聘品牌,拉勾完全可以在明年三月份做。那时候成本低、见效好。但拉勾却显然按耐不住,等不及了。

  那么,选择“招聘淡季”,“反季节”重金砸一场招聘周,拉勾的做法,显然不是“有钱任性”所能解释的。拉勾到底意欲如何呢?

  这才是行业真正应该琢磨的问题。

  我们且从拉勾发展、以及一直以来的竞争姿态分析。

  业内都知道,拉勾网成立,比目前也已超出对方好几个身位的内退网、周伯通招聘等,要晚得多。拉勾成立于2013年7月,此时,后两个网站以及其他更小的互联网招聘网站,都已经成立好几年了。但拉勾在所有垂直招聘网站中,是最早、最快拿到最多融资的。

  这固然有泡沫的成分。但拉勾成立后的迅速“内线超车”,首先是因为拉勾充分发掘了自己的另一块资产——3W咖啡馆。目前,他们在北京和深圳各开了一家咖啡馆,别看只有两家,能量着实不小。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3W咖啡馆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人士的聚集之地,这里每天都有互联网公司举办各种发布会和沙龙,吸引了大批互联网人士前来光顾。他们非常注重收集这些到会人员的信息,鼓励这些人去拉勾注册和完善简历。

  但利用3W的资源迅速聚集第一批用户只是一个开端,而此后的快速崛起,则和其一直秉承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策略离不开。从拉勾网建立的第一天开始,创始人团队就要求所有产品的设计和服务都是围绕着求职者来展开的,这彻底的颠覆了传统招聘的游戏规则。

  过去,在线招聘网站一直有两大痼疾:一是精准度差,职位描述非常含糊,薪酬待遇经常都要“面议”;二是很多公司的HR很少回复简历,求职者不明白公司的想法,只能一味等待。而拉勾敢于强制要求招聘企业发布的职位信息中必须有薪资水平。此外,拉勾还通过技术手段,强制要求招聘企业的HR必须阅读、回复收到的每一封简历。这就使得求职者的用户体验很不错,口碑相传之后,互联网从业人员纷纷上去注册并完善简历。而有了足够多的求职者信息之后,何愁招聘企业不找上门来?

  一路梳理拉勾的发展,我们就可以发现拉勾迅速壮大的两个基因密码:第一,良好、强大的互联网人脉资源;第二,一直乐此不疲所扮演的颠覆者角色。

  3W给拉勾带来的互联网资源,让后者在极短时间内,热启动,解决了早期B端用户的积累难题。——这也是拉勾后来扮演颠覆者的本钱所在。

  拉勾一直所扮演的颠覆者形象,则与其相对优秀的产品,高度契合,迅速击中了传统招聘行业的要害和痛点。于是,其清新的界面、专业的分类、薪资透明、投递必有反馈等做法,迅速吸引来了大批的求职者。

  那么,我们也就能理解拉勾网为什么要“反季节任性招聘”了。

  1,拉勾一直以来就是以颠覆者形象示人。如果能在一个所谓的“淡季”树立自己的招聘品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显示自己的老大地位呢?

  2,拉勾网上现有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有33000家。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真正参与这次“风暴周”的急招,拉勾的招聘周也可以玩起来了。这是他“任性”的本钱。

  3,明年的第一季度,是连外行都知道的跳槽旺季。那么多企业,手握今年的预算和新项目计划书,等着招人呢。但如果目前互联网职场潜在的人才池,已经被3000多家公司(这还是保守估计)年前洗过一次,到开年后,HR们招人的KPI肯定很难完成。

  所以,那些心里认定年前是“淡季”的HR们,也会被裹挟进来。原因很简单,他们没必要承担明年开年招不到人被老板骂的风险。

  4,综合前两点,企业端、也就说招聘职位,目前肯定是不缺的。那么求职者愿意现在交简历求职吗?我觉得这也不是问题。年前找好工作,年后拿完年终奖辞职。年前找工作,正赶上心思浮动的职场人的节奏。

  5,所以,年底是招聘淡季,原本就是伪问题。拉勾显然知道这一点。

  当然,另外一种可能是,也许年前真是淡季,但如果拉勾霸王硬上弓把一个淡季变成旺季。那就太可怕了。

  拉勾网是否真的能500万砸出一个招聘周,小爆认为目前尚难有定论。成和败的因素,几乎一样的多。

  拉勾这么大动静,无疑是力量聚集完成,瞬间爆发。成了,就是绝对的行业老大,武林大会我都办过了;败了,则必然影响来年拉勾整个的营销规划,让垂直招聘行业的竞争,更加血腥。

  奇怪的是,居然没有拉勾的一家竞品在这个时间点上狙击拉勾。唉。

...

标签:

豆瓣的商业救赎:“产品”联盟

  在《广东互联网大会分享(一):怎么做好产品》一文中,彭晋杰曾言:豆瓣,它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但也是一个不成功的产品。     其成功在于:豆瓣将用户体验度、用户流量、使用人群做的非常优秀,网站粘性非常之高,是一个优秀的产品和平台。  其不成功在于:豆瓣没有一个优质的商业模式和基因。  根据了解,现在豆瓣的最大赢利点仍然在于广告投放的赢利。而且豆瓣对于广告投放也是属于劣质的。  那么,豆

More...

标签:

  一年一度的淘宝双十二来了,今年淘宝双十二有些什么新动静呢?

1

  [东哥解读电商]一年一度的淘宝双十二已经临近,作为资深行业人士的东哥却没看到听到什么声音。因为约稿,所以才特意查了一下阿里的公关稿学习一下今年淘宝双十二有些什么新动静!

  这一天,快的打车起步价免费。

  这一天,有2万家包括便利店、餐饮在哪的支付宝支付,半折促销(有上限),九折!

  当然常规的新品预售,以及超级品牌折扣还是和往年一样!其实东哥没关注到也很正常,毕竟用淘宝少了,但这并不影响数以亿计的关心促销的用户。所以不应该以东哥习惯为判断来指指点点淘宝双十二好和不好。是的,重点并非去讨论双十二活动本身。

  “双十二”东哥关注的少,是有原因的。因为往年每逢大促,淘宝卖家就拼命的给我发促销短信提醒,另外就是很多淘宝上的大卖家或者品牌会搞各种活动促销。突然今年怎么就不见了,或者少了不少。逢年过节的大促,为什么卖家(品牌)就不积极了呢?

  类似问题在今年双十一的时候就出现了,往年很多传统品牌,包括淘品牌都拿出数以千万计的费用做站外推广,品牌推广,而在2014年的双十一就少了很多。直接原因是这种投入,要不是为了抢交易额头牌,实际回报率极低,更重要的原因是,品牌推广表面是给自己拉流量和用户,实在上是给天猫淘宝拉流量用户,然后天猫淘宝又把流量高价卖给其它商户。用户对天猫忠诚,而不是对品牌忠诚,沉淀的少!

  阿里的格局为什么比京东更大

  阿里的格局为什么比京东大,因为阿里已经全面转向国际市场,移动市场,另外模式上更多往金融和大数据转,已经不是通常意义的电商交易平台。京东还是一家相对局限于家电3c通讯品类的,局限于中国市场的b2c零售电商。而不管阿里未来在金融和大数据有多少变数,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还需要仰赖零售业务作为基础。那为什么阿里的交易额比京东大十倍?

  阿里作为平台,本身是不对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最后的配送及售后服务, 这些都是600万家以上的卖家,以及百万以上的快递员服务的。我们说京东能够有今天,是因为过去十年里京东烧了风险投资的十几亿美金。投资基础物流设施,采买商品,价格补贴用户!但很多人不知道,阿里生态体系每年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都是以千亿计。

  阿里巴巴的成长史,除了大家看得到的雅虎10亿美金投资之外,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卖家和传统企业,投入大量的商品和资金到淘宝(天猫)创业,而自身投入的人力成本就不做统计了,因为淘宝大多数都是个人注册卖家,所以基本上是不怎么缴税的,实际上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在补贴淘宝。我知道的某个做淘宝朋友,一年上亿收入,缴税小几万而已。所以马云在很多场合言必阿里能有今天,全都是卖家,快递,以及千千万万的第三方服务商的帮助,这个还真不是谦虚。当然马云忘记了感谢国家,感谢国家没有针对淘宝生态体系的大卖家征税,以及各种规范。

  阿里的格局更大,是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生态,有数以百万计的玩家在投入资金!京东模式亏了,是自身价格补贴后的毛利率和经营的效率成本问题。有点像赌场的意味,而不管淘宝卖家赚了还是赔了,阿里总是赚的。真的很难找到这么好的阿里模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模式!

  一本万利阿里模式为何会行将就木?

  为什么今年配合天猫双十一大力度营销的品牌和卖家少了,是因为有了可替代的选择。虽然在过去也知道,站外投广告,大规模的促销,最后实际上都是给天猫搞活动,自己是赔本赚吆喝。但那也是没有办法,因为自己做官网,赔了本都不一定有吆喝,脱淘运动,前赴后继的尝试者也不是没有,基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2012年秋微信开放了微信公众账号体系,早期是吸引媒体加入,但实际上意外的是更多的线下商户和线上的卖家纷纷注册公众账号。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微信支付,但卖家也努力的把自己在淘宝的用户推荐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与用户建立起直接联系,也方便主动营销获取流量。到2013年初的时候,天猫调查发现天猫超过10%以上的卖家在积极推微信账号,个别卖家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倒流量,最后在天猫成交占比的达到了30%以上。2013年7月底,阿里宣布封杀微信,那会东哥还在腾讯电商总办,在青海团建。东哥分析原因很简单,如果阿里不封杀微信,等到微信支付打通,腾讯宣布封杀淘宝,那么瞬间来自微信的数以亿计的流量以及数以千亿计的交易直接流失到微信电商生态体系。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抛开道德论,从商业竞争来看这是非常正确的一件事情。

  2013年10月前后,微信支付开通,即使没有了淘宝,没有了支付宝,微信订阅号升级服务号,直接内部闭环交易了。上个礼拜到杭州拜访白鸦,口袋通作为微信上最专业最大的第三方开发服务商,和我说了几个简单的数据。一个是服务的卖家数,从年初千余家,现在已经大几十万家了。一个是在几乎没有什么维护的情况下,还有差不多40%的日卖家活跃数。微信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是没有流量的,而且用户也没有支付交易习惯。卖家的活跃是因为它们把微信店铺当作自己的官网,虽然没有多少交易额,那也是官网。

  微信官网有什么不一样?

  微信官网与传统官网的差别有很多,第一个是开设成本极低,几乎是免费,人人都会,没什么技术门槛;第二个是维护运营成本极低,没有太多复杂的规则,基本是和自己的用户粉丝互动;第三个是微信官网是轻app,能关注的基本都是有认同度老用户,不用担心因为sku不够丰富而用户流失;第四个微信店铺是基于社交基础之上,极好的交互功能和社交传播属性。交互能够提供其它电商形态不能提供的体验,而社交营销,口碑营销,为低成本获取用户提供了可能。

  阿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果是一家正常的卖家,品牌,做促销搞活动,自然会优先自己的官网,而不是给别人做嫁衣。另外在阿里生态体系,生杀大权全在阿里,今年双十一前夕几家晋江传统品牌因为刷单而被拿下。所以在未来两三年里,卖家品牌会逐渐的把更多货品资金以及服务资源转移到微信官网上。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双十二,变成了阿里一个人的吆喝,没有那么多傻卖家品牌赔本赚吆喝,帮助阿里补贴用户了,帮助阿里去普及支付宝到线下商业,借力支付宝做o2o,全零售的金融和大数据。无论是阿里说的快的打车补贴,还是便利店、餐饮补贴,都得阿里自己掏腰包了!阿里也会发现未来的双十一也会越来越难做,一个人,终究是孤掌难鸣!阿里模式到那个时候,也就该行将就木了!当然我说的是阿里中国市场(不含海外)。

  这个世界,只有一家公司最聪明,最赚钱,大部分玩家相互搏杀赔钱,不觉得很不符合商业逻辑吗?既然不符合逻辑的商业模式,那就应该淘汰掉!马云总是说十年以后如何如何,反正也没人能验证了。而我们只需等两三年看看,东哥的趋势判断是否正确了。

  总是不赚钱,总是大多数不赚钱,卖家终要造淘宝的反,逃离阿里生态!

  短期看好阿里(注意是中国市场),但长远我比较悲观,至少不会再有高歌猛进了!双十二已有一些征兆了!

...

标签:

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立博客有着怎样痛苦的步伐

  在网络新时代,很多事物都有可能瞬息万变,更不用说互联网的元老级产物独立博客了,这些年独立博客也在寻找着不一样的发展之路,试图将自身的缺陷在改革中淡化。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早期发展起来的名博,后期进入的独立博客都只落下了一个结果,那便是淘汰于市场。这倒不是因为后期的博客没有用心思去经营,只是因为在现阶段中,独立博客的发展难题实在是太多了,一些外界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打扰让博客无法集中精力去做产品,即便是做出产品在推广与营销上也是捉襟见肘。所以你能看到各位纷纷叫衰独立博客的发展前景,只是这种叫嚣在后期逐步演变成了以讹传讹的谣言。当然这对于新手来说肯定是具有误导性的,因此在这我想再次具体分析下独立博客的发展状况,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

  时代节奏加快,网络信息繁多。现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递、快餐、快件等,无一不是追求快速,这种原因是源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时代节奏加快,人类已经适应了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没有办法停下脚步或者不会打乱时代的步伐去看一个独立博客,更有可能是草草阅读之后就过去了,而真正需要分析的理性的东西却会被人忽视了,当然由于网络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以巨大的信息量就导致了众多的独立博客被巨大的信息所压垮,这种信息量会让网民失去判断能力,而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会因此丧失更新自己博客的能力,放弃独立博客,以上这两种客观原因,让独立博客发展艰难成为了一种必然。

  阅读模式改变,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籍由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主观的想法也发生着改变,在如此巨大的信息量下,很有可能人们对于大段的文字已经失去了耐心,更多的是通过碎片化的阅读去获得主要的信息,而这些碎片化的阅读提供给人们更直接的答案,使得人们忽略了寻找发现的节奏,这种直观的阅读更适合人们获得答案,其次还有其它形式的阅读方式让人们得到满足,所以整体阅读模式地改变,让独立博客难以获得生存空间,也就无法获得发展的机会,而且随着碎片化阅读地位的不断提升,独立博客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低,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

  信息媒体媒介便多,选择面更广。接着,由于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应运而生的是不同的信息媒体媒介,例如微博、微信订阅这一类集合了社交和信息传输作用的媒体,让信息得以传播,更能满足人们在短时间里的阅读需求,而lofter、instgram等图片博客的出现,让人们对于图文的碎片化阅读得到满足,而知乎、果壳等网站则满足了人们对专业知识的碎片阅读,而类似于flip、网易新闻的app则满足了人们对于RSS订阅的碎片阅读,这些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留给独立博客的空间就变得很小了,曾经的主流博客也逐渐沦为非主流文化,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独立博客很难得到长足地发展,而且由于公众对外的选择面更广了,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于是独立博客让步了。

  平台开发懈怠,人气下滑。伴随着以上的情况,独立博客的人气急剧下滑,从而导致了平台开发商对于博客软件以及网页开发得懈怠,毕竟市场经济指导下,有利可图才是最关键的,所以独立博客陷入了一种江河日下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会不断恶化,从而直接影响用户的交互选择,让独立博客地发展收到影响,其实开发商不投入,这个平台从维护到发展都会停滞下来,所以失去了母体地滋养,独立博客已经渐渐很难生存下来,接着在博客平台人气下滑的情况下,许多滥竽充数的博客涌入其中,又进一步地破坏了剩余用户的体验,于是独立博客的最原始的根基都会被破坏。

  独立博客现如今陷入的发展难题是日积月累的一种情况,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的是多方的努力,如果将来不解决质量和平台问题,独立博客将很难发展下去,但是还是希望这种具有深度和自由度的文化传播方式能留下,并发挥更多的作用。以上只是石材背景墙http://www.xideni.com/category-2-b0.html站长自己的几点看法,欢迎大家点评与留言,谢谢。

...

标签:

  导语:天天果园这种对供应链的控制源于他们的商业模式——源头采摘,自配送,自建冷库,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上。

  

  “跟红酒一样,你不能乱吃水果的”,王伟从冷藏柜里拿出一个橙子说。那个橙子个头不大,有阳光一样的诱人黄色,它是天天果园马上要推出的新品,取名为“自然甜云南冰糖橙”。“它在零到四度的时候最好吃,所以要在冰箱里冰着,就跟白葡萄酒一样。”王伟一边说一边剥橙子,屋子里顿时爆满新鲜橙子皮的香甜气息。

  他和他的合伙人赵国璋都不到 40 岁,这两个五年前开始一起创业的合伙人其实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各自工作七年,之后又各种机缘巧合碰在一起创立了天天果园,一直到今天。

  现在天天果园是中国最大的水果电商,去年销售额 2.4 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其他所有水果电商的销售额加在一起还要大。与成就不符的是他们的名声。在用户和水果行业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它们一直离互联网很远。

  过去五年他们做了很多事。在全国建了五个大仓,建了自己的配送队伍,开发了几百个水果品类,这些扎扎实实做出的事情让他们很自信。

  把供应链控制在自己手中

  2013 年,整个行业都在探讨 C2B 模式是否可以运用在生鲜上——用户预定,商家从产地采摘并在一定时间内送到用户手里。这个模式在家用电器领域并不新鲜,却没人在生鲜上这么做过,因为对供应链的要求很高。

  「我们觉得没有问题,因为之前四年我们在源头、包装厂、运输各个环节已经完全打通,可以控制采摘和送到国内的时间。」赵国璋说。

  去年夏天,天天果园第一天面对全国,用预售模式卖樱桃。他们找到老合作伙伴美国西北樱桃协会一起做这件事,破天荒地请到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送出第一份樱桃。那年,当樱桃还长在树上时,国内就已经有 5 万人下单。这些人在樱桃被采摘下来的 72 小时内拿到产品,那时叶子和梗还是绿色的。用这种方式,在一周时间内,天天果园共卖出 168 吨樱桃,最终全平台一共卖出 208 吨的樱桃。

  在这背后是互联网 C2B 模式的力量,也是天天果园对供应链的控制力。拿时间这个对生鲜来说最关键的东西来说,C2B 模式减少了樱桃在销售终端摆放的时间,对供应链的控制则减少了中转仓储环节,这一起将传统渠道需要的 7 天销售时间降到 2-3 天。供应链上充斥了无数细节,比如樱桃采摘时不能下雨,否则会开裂;空运时从哪里转机,航班进港后会被在机场放多久,如果发生状况有怎样的预案……

  5 年前天天果园就开始将美国樱桃卖到中国。那时候他们刚成立,没钱没资源,就大胆跑去跟美国使馆农贸处和美国西北樱桃协会谈合作,对方答应了,于是美国苹果协会、提子协会也都成了合作伙伴。

  这些人很喜欢这家新创立的小公司,因为它跟传统进口水果批发商完全不同。在传统水果批发商面前,他们只是一个渠道,这家公司却将他们视为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国推广美国水果。2010 年天天果园就在上海建国宾馆办了第一届美国水果节。

  不仅如此,他们还跟产地供应商沟通每季的樱桃情况,给樱桃制定专门的运输线路,给用户讲樱桃的故事、知识。如果用户不满意,还可以在收到货的 48 小时内无条件退货。

  打造这些复杂的、事无巨细的后端,天天果园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量化。赵国璋举了检测奇异果硬度的例子,以往水果市场的做法是用手去摸,他们的做法是购买机器检测出硬度指数。还比如现在天天果园的冷库有 9 个温层,保证每种水果在适合的温度被存储。

  最终每一个步骤都可以量化并被跟踪,于是可以被继续优化。

  这种对供应链的控制源于他们的商业模式——源头采摘,自配送,自建冷库,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上。

  靠信息不对称赚钱

  创业第一天,王伟和赵国璋买了一辆 6 万块钱的铃木北斗星。他们还记得当时现金不够,刷了两张信用卡。有车意味着可以自己配送,这让他们心里踏实。后来做生鲜电商的公司,在要不要配送这件事上考虑很多——不自己配送,服务质量不能保证;自己配送,投入太大。

  王伟说他们当时根本就没有纠结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对水果太了解了,水果是有生命的,我怎么能容忍别人把它乱扔呢?不这么干对不起水果。”

  王伟家在上海做了 30 年的进口水果生意。经历了国内水果零售方式的所有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街头摊点,然后到水果专门店,接着像麦德隆、家乐福这种大型商超出现,水果开始进入大卖场……

  他所亲身经历的这 30 年,除了培养出对水果的爱,也让他体会到控制住供应链的重要性。他们家从摆地摊到专门店再到大卖场,每一次生意更大都往上游多走一步,中间的环节就更短。他看到,越短的供应链意味着对水果的控制力更强,最终的质量也更容易保障。但还不够,他想要控制每一个环节。这已经不是传统线下水果生意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他亲眼目睹了 2005 年电子商务兴起,2009 年的爆炸式增长,线下卖场直接受到冲击,尤其百货、电子产品这些品类首当其冲。他相信,那些发生在百货、电子产品、图书行业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水果行业,这会给古老的水果行业带来无数可能性。

  王伟身处水果行业多年,他将这个行业形容为「靠信息不对称赚钱」。这种不对称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是产品本身的信息:你根本不知道你买的水果到底来自哪里经过了什么手续值多少钱。“全都做,除了种水果。”王伟说。

  2011 年搬到上海张江软件园,这是这家公司第一次被外界认可,并且还拿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投资。

  接下来事情顺利很多,2013 年天天果园拿到 SIG 的投资,严格意义上说这是这家公司的 A 轮投资。

  产品才是俘获用户的核心

  今年双十一期间,天天果园旗舰店里 79 元一箱的褚橙卖出 2 万多箱,按一箱 8 斤算,一共 80 吨橙子。根据新农堂创始人钟文彬的说法,这是今年全年本来生活从褚时健那里拿到的货量。而这只是褚橙销售的众多渠道中的两个。他认为,之前本来生活通过广告将褚橙推出去,现在很尴尬地离褚橙的中心越来越远。

  这个事实佐证了王伟的判断——生鲜产品广告很容易落入赚吆喝的境地,他认为在推出广告之前将产品做得够好了才有效果。

  「广告打出去,如果货物搞不定怎么办?如果配送出问题怎么办?」王伟反问。广告后面没有产品跟上,反而很容易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在市场营销上,天天果园与其他电商很不一样。最开始它做楼宇推广,在写字楼里放上展位,摆上水果让人品尝。对食物这种产品而言,说再多不如直接让人尝一下有说服力。一般公司请外包团队做,天天果园自己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人用心,效果才会好。

  楼宇推广其实是跟用户最近的接触方式,往往能发掘用户需求。比如他们第一年做楼宇推广时发现用户很喜欢红心火龙果,于是决定开始推广它,果然很受欢迎。

  另外一个主要推广方式是电视购物。电视购物的好处是它给了产品和公司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天天果园合作的是上海东方购物频道,这家电视台的特点是卖跟老百姓需求很近的东西,不是很多电视购物频道里的钻石、手表、保健品这些。在这里,天天果园请来过像美国西北樱桃协会代表、智利驻华大使、水果专家,用半个小时专门介绍水果产地、文化和品牌,这不仅是销售,更是一次水果知识的普及教育。

  与电视购物的合作让赵国璋意识到品牌的力量。「其实电视购物卖的东西不便宜,真正让消费者购买的是信任和品牌,这是商业的精华所在。」赵国璋说。他发现在水果这件事上,用户最在乎的不是价格,而是品质,是健康和安心。这让他们呈现了与其他电商不同的地方——不是靠单纯的价格优势吸引用户,而是产品和服务。

  两年前上海遭遇台风海葵,天天果园坚持出去送货,结果被人在微博上骂老板黑心。这件事让王伟很伤心。他说,「我们认为对用户的承诺就要使命必达,的确有一点风险,但是可控的,我们在出发之前都做好了预案。」

  最终他希望能建立用户对天天果园这个平台的信任——不用在乎卖的水果是什么品牌,只要是在天天果园上的水果就行。

  他们已经开始具备这种能力了。过去五年里,由天天果园第一次引进的水果品类达 20 余种,比如西班牙的橙子,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的樱桃、苹果,新西兰的苹果,美国的血橙、红杉樱桃,墨西哥牛油果……他们可以尝试传统水果行业不敢尝试的产品,因为他们接触用户,了解用户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占据了这个有利位置,他们开始能影响到其他环节。

  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最南端的一座岛,那里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苹果和樱桃。五年前岛上种了很多日本品种的樱桃,因为当时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市场。现在,岛上已经逐渐将日本品种的樱桃树砍掉,改成中国人喜欢吃的樱桃品种。他们将未来 5 年中国的春节加在日历上,保证每年在春节期间有樱桃供应到中国市场。关于中国市场和消费的需求,信息反馈正来自天天果园。

  「我们开玩笑说是网上卖水果的,但真的不只这么简单。我们跟源头跟其他环节都是合作伙伴,希望一起把产品和市场做好。」赵国璋这样描述他们与产业的关系。

  「谁占了客户的心智谁就占便宜」,王伟引用《定位》这本书中的话来解释天天果园的价值。在水果这个东西上,他们希望占据用户心智的是天天果园,他们为此已经默默耕耘了五年,并打算继续用五年、十年的时间做下去。(本文原载于极客公园,天下网商整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