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站长的互联网十年: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

  今年是中国互联网的20年,网上很多人撰文来纪念这个时刻,我突然想起2014年也刚好是笔者的互联网十年,于是也来写一篇文章怀念一下过去的十年,或许各位读者在我的回忆里,也会发现自己的影子。

  2004年,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高考。考试结束后和同学光明正大地冲进了网吧,申请了第一个QQ号,这个以4开头的QQ号,一直用到现在。但那年高考填写志愿失误,没走到一个好学校,于是选择留下来复读。在复读生涯里,我经常去网吧聊QQ,和已经出去上大学的同学聊天,和陌生的QQ好友聊天,还专加陌生女孩子聊,光是聊天能聊一个通宵,现在回想起来,还真不可思议。并且我还开始在红袖添香上写散文、写诗歌。为了给某文学杂志投稿,我注册了人生中第一个电子邮箱——雅虎邮箱。

  

2004年的QQ

  2004年的QQ

  2005年,我参加了人生第二次高考,考起成都大学。为什么要报考这个学校,是因为我的第一个QQ好友,就是这个学校的学姐。但是,当我到这个学校后,我从来没有找过她。05年,我进入大学,经常和同学泡网吧,那时我开通了51.com的个人主页,觉得很有意思。

  2006年,暑假里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五笔打字教程回家学习,我们家是农村的,没有电脑,也没有学习机,我在一个木板上画了一个键盘来练习五笔打字,当暑假结束回到学校后,我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每天晚上都呆在寝室里找网友聊天,用五笔打字,一个月后打字速度突飞猛进。那一年,校内网开始走进校园,当时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跑到食堂外校内网工作人员摆点处领取一瓶可乐。那一年,我也学会了魔兽争霸这款游戏。

  2007年,校内网风生水起,我当时是成都大学的校内红人,凭借自己的文字功底经常写一些可读性很高的文章。并且建了一个怀旧小组,共有几千人加入进来,运营校内小组时让我非常有成就感。那一年,我开通了新浪博客,认识了一些文友;那一年,我迷上魔兽争霸这款游戏,经常和同学在寝室里打,甚至不去上课。那一年,我们开始听说有淘宝,但对于网络购物,还是处于排斥状态。那一年,我开始挂科。

  2008年,我大三了,喜欢上了网页设计,从图书馆里借书自学了HTML语言,当做出第一个网页时,那种兴奋感无法言表。那一年,我开始研究互联网,但没有老师带,什么都不懂,我甚至在寝室里和同学讨论百度怎么盈利,会不会是中国电信给百度的钱,原因是因为我们要上百度,才会开通网络,现在想来,没文化真是可怕呀;那一年,我听说了可以网上赚钱;那一年,我依旧沉迷于魔兽争霸这款游戏,并且还很关注WCG;那一年,我通过自助建站做了人生第一个网站;那一年,我挂科无数。

  2009年,我大四了,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我梦想着通过网络能够赚钱,于是我开始做所谓的点击赚钱、调查赚钱、挂机赚钱,但结果都没赚到钱;那一年夏天,我毕业了,因为挂科太多,没有拿到毕业证,但幸运的是,在毕业之前我找到了一份网络推广的工作,我怕在转正的时候公司找我要毕业证,我加倍努力的工作,当时不太懂网络推广,别人怎么做,我就比他更努力的怎么做,结果在第一个月,我完成了当月两倍的任务,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3500元。那一年,校内网变成了人人网;那一年,开心网火了,但我并不看好开心网,因为我觉得它只是个游戏网站,没有社交的灵魂。那一年,我听说了淘宝客,但是不会做。

  2010年,工作一年了,但刚满一年的时候就辞职了,原因是赚不到钱了。想出来自己做网站赚钱,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25年前实现月收入一万。但那一年做了不少垃圾站,总的说来月收入都在2000左右,不是没法突破,而是懒。那一年,我学会了织梦、zblog建站和SEO。并且受卢松松影响,跑去注册一个以我网名为全拼的域名,也就是不不博客现在的域名:www.fububu.com 这个域名是我目前手上最老的域名了。那一年,跑到卢松松博客留言,松松还会回踩并留言,现在这家伙双拳难敌四手,肯定是没法了。那一年,新浪微博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淘宝客火了,很多人通过淘宝客赚大钱了,只是没有我。

  2011年,经过10年半年的专职站长,发现没赚到什么钱,于是又出去找工作,找到一份地暖公司的网络营销工作,任主管。但干了三个月后就离开了,原因是因为朋友做百度竞价赚钱了,一天赚好几千,这哪还坐得住呢。于是从父母那里借了2000元开了个百度的户,开始卖竞价产品,后来2000烧完了,只赚了800元左右,有点失望,不过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我之前的垃圾站上那些男性流量,在竞价产品面前给我带来财富了,结果我就靠这些垃圾站,在2011年到2012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赚了15万左右。那一年,新浪微博火了,很多人通过新浪微博赚大钱了,只是没有我。

  2012年,将自己的第一桶金-竞价产品赚来的10几万加上父母的钱,在成都买了一套房子。同时我发现竞价产品不是长久之计,得另谋出路。结果的确如此,2012年7月我的产品就做不走了,我那时也不想做了,开始想其它路子。那一年,我去了浙江;那一年我发现很多做淘宝客的,很多做电影站的都很赚钱,于是我开始折腾这些网站,想通过购买链接来提升排名,谁知道6月份百度算法革命,一下子打掉了我想快速赚钱的念头,也打击了我的积极性,2012年下半年里,基本上没怎么赚钱,那一年,我听说了微信。

  2013年,我回到成都,准备做淘宝,到阿里巴巴上进了1000元左右的货。都是杯子、摆件之类的。当收到货后我就迷茫了,淘宝上杯子价格很低,好多还9.9包邮,而我这个进价都6元多。加外包装成本可能要7元,加上邮费,完全没法操作。于是只有把这几十个杯子加其它摆件放在家里,做起了虚拟产品,前后做了三个多月,赚了几千元钱,觉得太累,且不适合长期做,主要还是感觉没有上班赚得多。于是在下半年的时候,在自由漂泊了两年多后,重新过起了朝九六晚的上班生活。

  2014年,就是今年,我总结从学校出来到现在那些经历,也见证了那些从零到100的成功网站,总结出来经验是,要想做成功一个网站,需要我们选对方向,用心经营、不焦不躁、处世不惊,努力勤奋,坚持到底。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曾和我一样,发现一些网站是我们同时起步的,但一两年过去了,他的站已经在某个行业里是小有名气了,但我们还在原地踏步,最后一篇文章的更新日期还是一年前,甚至网站已经关闭或者改了内容主题了。你就会想,要是我当时一直坚持下来,今天肯定会也和他一样成功。是的,2014年,我不再浮躁,我将手上的域名全部备案,移到国内空间,一边上班一边慢慢经营自己的网站,我相信只要付出,就肯定有回报,回报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成功需要等待。

  我这互联网十年,不是成功的十年,也不是失败的十年,我有我的失去,也有我的收获,我知道自己的路该往什么方向走。2014年,我从零开始,走向未来。虽然我今年已经28,我也羡慕那些刚刚20左右就进入站长圈子的人,我也怀疑过现在这个年龄重新起步是否已经太晚,直到前不久我在知乎上读到一句话让我重拾信念: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那么做一个网站最好的时间也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这就是不不博客博主的互联网十年,您的呢?

  文章由不不博客原创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ububu.com/view/76.html

...

标签:

传统区域媒体集体迎来转型年代

  对于有些人来说,转型是一个很时尚很拉风的词汇,但对于有些人,转型意味着放弃、牺牲,甚至推倒重来。但不能否认,这个词汇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从某种程度来说,由于体制、行业发展以及团队专业度等限制因素,区域市场的转型会更为艰难和残酷,而区域媒体正在经历着这么一个转型年代。

  在五六年前,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大学生,他回到二三线城市的第一选择,不是考公务员,就是进报社电视台,就像笔者在离开报社很多年后,都有长辈提到你是不是在当记者?这种对于传统媒体的认可心理长期存在着,而互联网的平台在当时如同没有燎原的星星之火,艰难的生存着。

  传统媒体很早就建立了网站,但更多是以传统媒体的思维在经营。或者大家从来不曾想过转型这个词汇,也无法认同一个草根的网站会取代传统媒体的社会地位。但其实早在十年前,代表着WEB2.0时代的博客已经展现出了自媒体的力量,这个力量到了微博时代显得更为突出,但因为区域城市的局限性,自媒体更多存在于全国的公知群体,或者区域某个行业的弄潮儿,这些都不足以在社会影响力层面让传统媒体产生足够的警惕。

  真正产生变化的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家用电脑的普及,宽带条件的成熟,智能手机的流行,让二三线城市正在经历着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双重发展阶段,这点与一线城市先PC后移动的发展有很大不同。当人们开始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时,就意味着推广渠道的更新换代,更少人打开电视,更少人翻开报纸,除了受众群体有其特殊性的广播,其他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笔者还注意到,在最近一年出版的房产营销类书籍当中,已经把互联网作为主流推广渠道,而非以前的辅助手段。

  互联网显然迎来了机会,但情况并不乐观,几年前,许多区域网媒的编辑还生活在复制黏贴的年代,如今,不少平台依然没有找到互联网的节奏,或者希望网媒团队像传统媒体的采编团队一样运作和考核,完全无视互联网平台的特殊性和存在意义。正因为许多二三线城市网站并非在以互联网的思维运营,而是用运营户外硬广或者传统媒体的方式在操作,其对受众的影响力以及客户服务的专业度并不比传统媒体强过多少,所以甚至出现了部分区县网媒营收甚至高过市级网媒的情况。

  可以说,转型这个词不仅指向于区域传统媒体,也是包含着区域的网媒。传统媒体的人们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重新提升平台的影响力,而网络媒体更需要找准定位,认知自身的价值,从而发挥出真正的威力。当然,做到这一切,需要的不是口头的理论,而是切实可靠的执行。

  互联网的时代充满着变数,充满着对于传统的颠覆,任何行业都没有权威,任何人都需要有一颗空杯的心态,站在社会发展前沿的媒体行业更应调整状态,勇敢面对这一个属于我们的转型年代。(徐张增)

...

标签:

站点运营经验:留住访问者,网站才有未来

  现如今大到网站,小到自媒体平台,大家都在考虑如何留住访问者这个问题,因为做到这点,我们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访问者的网站是没有未来的,就好像人没有了食量,难以成长一般,那么对于各大网站的站主,如何才能留着访问者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及时更新站点,保证内容新颖。首先,对于站长来说,最基本也是每天必须要做到的则是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网站,这对于站主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内容有了更新,网站才会有关注度,而内容新颖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则更能吸引访问者,那么及时更新可以说理解起来很容易,那么内容新颖呢?例如对于一个游戏站点来说,每天的更新并不能满足访问者的需要,同时,内容依然重要,不能一味追求更新而更新,例如写一个游戏攻略,如果像白开水一样的展现在用户面前,想必谁也不想看的,所以必然要寻找写的出彩的攻略项目,寻觅优秀的攻略制作人,这些就是内容新颖的意义,因为毕竟一个新颖的内容能带来驻留的目光,留住访问者,这才是最终的目地。

  寻找站外资源,联合多方合作。现如今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对于站主来说,可以寻找站外资源,通过联系站外资源进行合作,我们看到大多的游戏网站也都有友情链接等,所以寻求多方资源的共同合作,是目前网站留住访问者的第二个办法,但是在寻求合作的时候,也请记住不要喧宾夺主,将自己的锋芒抢走,最好是互补的网站,这样能促进双方的合作,能为双方都带来流量的增长,这样的双赢才是目前需要追求的一种合作模式。

  突出特色,完善网站。当然,如果一个网站的美工糟蹋透顶让人都不想看第二眼,那么更无法留住访问者,最成功的例子是类似于苹果网站,无论在哪个平台看,其视觉效果都是那么完美,其次还有一些淘宝店主的装修,美观让人能赏心悦目,那必然会让人驻留,所以各位游戏站站主也不需要力求美观,简约和合适的色彩搭配,最起码能让访问者的双眼可以接受。不过随着站点关注度和访客的增多,就需要聘请一个专业美工,对网站进行美化,要将凑合上升到美观的程度,毕竟人们对于色彩对于外观的认识是最能大脑分泌激素,也最能留下深刻映像的。

  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亦如苹果公司一直强调的,就是特色,没有特色的网站放在互联网的红潮之中,瞬间就会被淹没,所以对于网站所有者一定要注意这个特色建设的环节,通过为网站营造一些具有标志性特色的东西,来吸引访问者的驻留,例如丰富的游戏资源,特色的游戏攻略等,这些都是其它网站所没有的。

  提高与用户的交互体验。很多网站都缺少了与用户的个人体验,难以为访问者营造一个社区环境,其实人都是有归属感的动物,如果缺少了这种感觉,那么用户必然会失去一定的乐趣,时间一长,那种浓烈的感情无法抒发,用户的交互体验不强,那么必然也留不住用户。

  不过对于游戏网站上来说,有一个能掀起话题的版主或者是编辑就足够了,大家那种探讨游戏的激情会大幅度渲染网站内的气氛,久而久之就营造了一种社区的感觉,能让人有归属感,虽然这样很好,但是站主也需要对用户的发言进行监督,为网站营造一个绿色安全又和睦的空间。

  现如今想要做出来一个网站,其实对于站长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精力上要随时保持更新,财力上要保持运作,这些问题是现实的,但是网站的盈利也是非常可观的,据了解,一个小型的视频网站每月的盈利可以达到5000左右,而一个大型的视频网站则可以达到上百万,所以说网络的吸金效益是非常强大的。而游戏网站作为众多网站中的一个类型,一样需要站长投入精力财力,一个游戏网站的建设需要付出的也很多,所以留住访客对游戏网站长期的发展和后期的转变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留住访客就是留住了自己的未来,有了访客就有了盈利的机会,各位站长,尤其是游戏站长,需要通过文中所说的方法,为自己留住更多的访问者,这些访问者便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和希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这一份工作虽然劳累,但是一样有着成就感,所以希望各位游戏网站的站长可以坚持下来,建设一个属于大家的特色网站。以上来自爱卫的http://www.mbgam.com,转载请保留下文章的原始链接,谢谢大家的理解与合作。

...

标签:

蘑菇街难撑10亿美金估值:依附淘宝遭封杀后怎么玩

  “女性垂直电商的市场前景给蘑菇街未来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多名互联网、电商圈人士毫不掩饰对这个行业的信心。

  近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寄居在淘宝上的导购平台迎来了一场融资的狂欢。

  6月6日,蘑菇街确认完成新一轮超过2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给蘑菇街的估值高达10亿美元。而就在不久前,米折网也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今年年初,51返利网的B轮融资也获得了2000万美元。

  在国内电商格局风云变幻的态势之下,导购电商却依然备受热捧。

  源于国外图片社交网络Pinterest,以瀑布流、社交分享、兴趣分析的模式,蘑菇街作为国内领先的导购电商平台迅速赢得了大量用户。它们帮助用户大大降低了购物的搜索成本并提高效率,同时通过提升电商卖家的销售直接获得收入。

  然而曾因其商业模式过度依附于淘宝而不被看好,且一度招到淘宝封杀。蘑菇街没有就范,而是决心做独立电商。

  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看来,“转型电商平台的蘑菇街既无平台搭建经验又无运营、管理上的经验,一切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解决买什么的问题

  “当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每天去查看和点击数以百万计的商品时,他们的每一个点击分享讨论,都是一种无形的投票。并且这种投票可以很好决定每个商品在什么地方出现,以及每个人将来看到什么样的商品。对于这种贡献方式来说,UGC的价值也就变得至关重要。”电商行业人士鲁先生(化名)一语道出蘑菇街、美丽说这类电商导购平台的价值所在。

  鲁先生补充道,“从发现一件商品到购买以及展示,用户可以将整个过程中的信息和心得在蘑菇街平台上和其他人分享、交流。”

  的确,你很难想象每天有几十万用户在一起扎堆讨论时尚和购物经验,但蘑菇街做到了。蘑菇街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其月度活跃用户达8000万,日均UV650万左右。

  为什么短时间内蘑菇街能吸引如此多的用户?它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在我看来,未来上网买东西,一是帮助用户解决去哪儿买的问题,二是解决用户‘买什么’的问题,而蘑菇街做的正是后者。”一名接近电商圈的COO这样表述蘑菇街对用户的价值主张,“买什么是人们在购物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蘑菇街所呈现给用户的正是一堆被其他用户精选过的商品,而这些精品的呈现无疑让网购变得更加简单。”

  事实上,凭借着蘑菇街用户的分享、评论信息的社区模式,淘宝上女装的核心买家基本跑到蘑菇街这样的网站上了。

  “淘宝太大,挑东西太费劲。”电商人士李振宇分析,“人们通过其他消费者评论得到参考和借鉴,用户的评论已成为人们选择产品或服务时至关重要的因素。”

  而蘑菇街深谙女性消费者喜爱购物并愿意与其他人分享的心理,将SNS与国外Pinterest的概念融入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后者是一家创办于美国,用户在家饰、服装等方面收集、整理和分享的图片社交网站。

  转型之惑

  创立于2011年的蘑菇街,最初把自己定位是社会化导购平台,主要收入来源是来自淘宝交易佣金。但是,随着淘宝封杀美丽说、蘑菇街等导购网站后,蘑菇街不得不走上转型之路,决心做动力电商。

  然而,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看来,转型电商平台的蘑菇街既无平台搭建经验又无运营、管理上的经验,一切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蘑菇街创办三年来,已经积累了8000万注册会员。从以往的历史数据来看,从蘑菇街这类导购网站导到淘宝店家的买家质量一般都很好,且购买转化率很高。正是基于这些忠实用户支持,蘑菇街才敢下决心由导购转型做产品销售的女性垂直电商转型。”上述电商圈COO对理财周报(新浪微博@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记者表示。

  的确,蘑菇街的转型成败关键在于用户。其中转型之后,能否保持现有会员的黏度,且不断获取新会员成为其能否活下去的重要因素。

  “原本导购网站和电商平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在导购网站转型发展自有交易平台之后,导购网站与传统电商平台已经变成了竞争对手。”鲁先生对记者感叹,“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转变导致蘑菇街再无理由向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导去流量。蘑菇街目前导向自家电商平台的推荐占到整个交易额的70%-80%左右。”

  但是在导流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一名接近蘑菇街的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1-2个月之后,蘑菇街将不再给淘宝做客户导流。

  这也意味着蘑菇街用户可选择的商家为目前在蘑菇街上入驻的3000—4000家左右,商品的选择范围大大减少,丰富度大大降低,极有可能影响导购质量,进而影响用户忠诚度。

  10亿美金估值背后

  刚刚上线3个年头不到,何以估值却高达10亿美元?

  6月6日,蘑菇街宣布获得新一轮超两亿美元的融资,由厚朴投资、挚信资本等共同领投。此举为今年互联网投资领域大手笔之一,也引发电商行业人士对蘑菇街模式的高度关注。

  据公开资料显示,蘑菇街进行过三轮共计2000余万美元的融资。2011年融资两轮,A轮投资方为贝塔斯曼,B轮投资方是启明创投。2012年10月完成C轮融资,由IDG领投。根据一般性的融资案例推算,前两、三轮投资方持股比例应在10%-20%,2012年时有媒体称蘑菇街估值为2亿美元。

  导购电商为何如此受青睐?在鲁先生看来,蘑菇街基于社区平台来深耕电商交易,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成交量。

  而企业本身的迅速成长也是坚定投资方跟投的重要原因。据蘑菇街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13年10月初,转型后当月蘑菇街的交易额就有1.2亿元,目前,这一数据已达到3亿元,据此估算其收入近1800万元,交易额在8个月内增长幅度为150%。“现在用户数已达到8000万。”上述接近蘑菇街的市场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为积极拓展用户群,蘑菇街融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布局“移动化”。上述接近蘑菇街的市场人士坦承,“这块的投入非常大,最需要解决就是如何为移动端用户创造价值,因此在移动端的内容设计以及和用户的交互设计都要加大投入。”

  据悉,目前蘑菇街移动端每天的UV接近50万,60%的单月交易额来自移动平台。

  “从单纯导购网站转型做平台电商,昔日的导购网站面临的困难远不止产品不丰富、黏不住用户这么简单。”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分析,摆在蘑菇街面前的问题还很多。从前端的线上交易系统搭建,到后端的店铺招商、规则制定、吸引流量、处理退换货纠纷等,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

标签:

在线演艺的殊途:9158向左,YY向右

  

  文/丁鹏

  在线表演,正在开始演化。

  当唱吧传出要涉足线下KTV业务时,我丝毫不感到奇怪,因为它的前辈9158早就在去年便真真切切的在杭州开设了KTV实体店。

  9158,这一在线演艺的两大龙头之一涉足线下可以视为一次思考,而另外的一大巨头YY则是走了俨然不同的一条道路,双方的出发点不同,但在线演艺已经渐渐开始衍生出了三派力量。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在YY上市之前,在线演艺这个市场一直浮在水下,就像去年的500wan上市后一下浮出许多互联网彩票公司一样。

  YY在上市之后,首先浮出水面的是在线表演的龙头老大9158,之后呱呱视频、6间房等依次浮出,56、酷6等视频网站也开始逐步涉足。

  因此,这个行业基本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开始便在此领域扎根,一类则是视频网站转型而来。

  而根据中国文化部的报告,2013年在线演艺市场规模36.7亿元,相当于在线音乐市场的84%,2015年在线演艺市场规模能达到85亿元。

  市场虽小,怎奈分食者众,除了上述的两大分类之外,越来越多的不规范小团队开始涉足其中。

  基于在线表演的产业链也开始慢慢出现多种问题。

  此前,搜狐视频也曾涉足这块业务,但张朝阳叫停,认为这项业务的有一定风险且对搜狐视频的品牌不利。

  菜刀本无罪,被用来杀人永远不是菜刀的错。

  菜刀理论适用于现在的在线演艺行业,一方面是在线演艺这个模式并无错,只是一些小团队在暴利下所迷失;另外一方面一些大的在线演艺公司本身或许设置多重关卡,但无奈在这个平台上的艺人们在暴利下所迷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9158的模式之辩——社区化转型

  行业开始催发多样性,而作为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9158往往被拿来说事儿。

  但9158早就从几年之前开始转型,涉足线下KTV,我曾在一篇有关《9158的终极目标是控制KTV入口》的文章当中写道:

  “傅政军的想法是,传统的KTV中由于包间的存在时相互隔绝,各玩各的,但KTV的模式其实决定了是最佳的交友场所之一。他要把线下的KTV形态彻底改变,通过9158的来改变。9158做了一套K歌系统,用互联网把每个包间联系起来,用互联网来联通一个又一个封闭的K歌包厢,只要大家愿意,你可以和你所在的那家KTV的所有用户来互动,和9158整个线上的用户互动起来。”

  这是9158未来几年的方向,同样想法的还有唱吧,双方都将目光从百亿的在线表演市场开始放到千亿的线下KTV市场。

  而9158走的更快,实体店已经上线,系统正在打磨。

  如果说,这是9158的长远战略布局,那么它当下的战术性革新也值得我们去关注, “网络秀场”的定位变成了“在线KTV”。

  傅政军这样解释转型的区别:互动性更强,以前是屌丝看美女表演;现在是大家一起唱,一起娱乐。

  量贩KTV,这是9158在线上的表达,简单来讲就是是全民娱乐平台,走的是多对多的在线演艺模式,而不是一对多的模式。

  根据9158提供的数据,每日有数百万人在平台上唱歌,有数万间房间,有公司职员、企业员工、年轻男女,有交友的、音乐爱好者、专业歌手等,他们在空闲时休闲娱乐,有些用户还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成为好友,在这个平台上,平均每个付费用户每日消费不足10元。

  这是一种社区化的经营模式,立足于对音乐,对表演的兴趣。

  社区化的道路优势就在于粘性、忠诚度方面以及对于用户的教育方面,9158在用做社区的模式做在线演艺,在通过社区来教育用户什么是全民化的网络视频娱乐。

  YY的大局——干掉中介机构

  相比于9158,YY所走的道路是基于1对多的道路,但它又与大多数在线演艺企业有所不同。

  这个行业的普遍模式在于快,快进快出,艺人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但本身对于艺人的培育能力不够,更多的还是依靠挖掘以及部分的内在挖潜。

  而它的内在挖潜也讲求一个“快”字,需要艺人快速的来反哺公司。这样的优势是可以快速建立一个庞大的流量以及用户。

  相比之下,YY则是有一套完整的艺人培养机制,YY走的慢,但对于艺人的把控能力更强。

  如果要给YY的这种模式再互联网行业找一个模板就是盛大文学。

  盛大文学虽然受到了百度、腾讯现在强有力的冲击,但盛大文学的造星机制的产业链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学会。

  而一旦离开盛大文学,很多白金作者往往收入会在短时间飙升,但长期却不利。

  YY就是走的这样的路,把自己变成经纪公司。运营起来,YY来构建平台,传统娱乐的人才丰富平台,为那些YY上的艺人提供指导、包装,前期还有可能提供专业的设备。

  这是YY的做法,把依托于线下的娱乐彻底搬到线上,在线上打造明星,再通过线上线下的并行的模式来强化明星的影响力,打造符合现代粉丝主流,那种会管理粉丝的明星。

  前段时间我曾亲访YY,在与李学凌的对话当中,李学凌曾直言,“我们把艺人全部变成个体户,你不需要演艺公司赞助,只要有网友,有人喜欢你就可以挣钱,你不需要依赖于任何之就可以生存下去,你也可以加入一些组织,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本质上是自由的。”

  YY立足一对多在做着不同程度的优化,9158则彻底转向多对多的模式,另外的一种则是依然停留在一对多的最基本模式上,短期内这三种模式可以说是各有利弊。

  但放到长期的布局角度,第三种模式将很快被淘汰,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停留在最基础的视频聊天式的模式将慢慢体现出他产业垂直上的短板,借用李学凌的话,未来的明星必须会经营自己的粉丝。

  放到企业上,企业未来必须会经营自己的用户,小米的成功,乐视的崛起都是如此。

...

标签:

干货 :互联网应该如何做流量,只有大胸是不够的

  做流量、做用户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是一个机动化、持久化、长期的运作。

  ▌为什么要做流量?

  首先,做流量本质上是做用户,做产品。

  这不是雇几个小孩,花钱买广告,或雇几个商务运营就可以自动解决的事情。本质上需要CEO、产品经理自己去想,而这里面其实误区非常多。

  

  ➣一个错误是,简单化冲指标。

  当年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财经网站,经常在网盟里放一些丰胸、裸女这种火爆的标题,把流量导到自己的网站。他们投入很多来提升自己网站近期的运营指标。但是,这真的会带来实质性的效果吗?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一到执行层面是非常容易忘记的。实际上互联网的推广,包括前段时间团购网站的推广,80%甚至90%花出去的钱没有意义。

  另一个错误是忽视产品。

  产品、用户获取和运营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不少产品出身的创始人,相信只要产品本身做好了,接下来推广就很简单了。作流量实际上就是产品如何到达用户,这和产品本身是一样重要的,也是个产品问题。比如Zynga, 他的早期游戏本身其实和之前的没有区别,但它是第一批很好的利用了Facebook把游戏从核心玩家到达了蓝海用户. 新的用户到达方法本身就能成为巨大的创新。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花钱获得用户。

  大部分做流量的方法其实不用花钱。靠自己产品的性能和运营获得用户,本来是获取用户的正当方法,但是为什么要花钱做用户?

  答案可能有两个:一,加速增长。二,需要种子用户。

  这两个都是很有道理的答案。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当你获取的用户能够挣钱,回报多于付出的话,你是可以无限制地花钱获得用户,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网游都是这样。

  但是如果你赔钱获取用户,你的目标应该是达到自增长的一个点。按照互联网的习惯,当一个品牌或用户群达到一定密度之后,接下来就能实现一定的自增长。如果不是特别乱的情况下,真实的用户、活跃的用户达到百万级别,或者口碑达到一定的级别,加上真实的美誉度,真实的搜索指数能过万,产品本身又好,就能获得自增长。而去做用户增长,目的就是为了尽快达到这个自增长点。

  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目的就很明确。你要搞清楚那个点是什么?达到那个点需要的真实指标是什么?如果你做的所有推广是有助于达到那个点的话,就是有效的;如果无助于你达到那个点,比如当年某财经门户找了一些裸女图片放在网络上吸引点击,虽然指标是达到了,但实际上对你积累真实指标达到那个点没有任何帮助,这就属于完全白费。

  ▌做流量的三个“相对真理”

  最基本的理念梳理完毕之后,接下来就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总结的几个相对真理吧。

  ➣先说一次传播。一次传播的第一个绝对真理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方法和特定的渠道内你能获取的总流量是有限的,而且你想获取的越多,它的单价越贵,成本越高。

  无论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还是其他,符合你目标的总用户就是这么多。以搜索引擎为例,里面有最适合你的和最便宜的关键字,比如,你投资一个关键字,搜索流量一天就五千个,这些获取过来是最便宜的。但是如果你想一天获取一万个流量,那第二个五千流量就去找跟你重合度更低的关键字,但是跟你的用户匹配比例更低,可能拍卖价格更高,效果更差。总之,如果你想再获得五千个流量的话,就更糟糕。

  这就导致两个现象:A,你对于获取流量必须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B,你获取流量的渠道必须是多元化的。

  ➣第二个相对真理是,所有的流量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区别。

  你从各种各样的用户入口获得所需要的流量,可以是免费的,可以是收费的,但是都要付出代价。这些资源交换的代价里,凡是只有你才能用、而别人用起来不方便或者对别人没有用的流量,反而是越便宜的流量。凡是对所有人都有用、人人拿出来都可以给自己引导用户的,则是非常贵的流量。

  举一个例子,谁放到hao123首页,对它都有用,这样的位置就很贵。但是早年的小说网站非常不值钱,五千块就可以把千万级别流量的小说网站的关键位置包月。因为在那个年代,那个流量无论放什么广告,做什么推广都没有用。但是那个流量后来在推广页游却非常有用。

  ➣第三个相对真理是,任何流量的做法都不是长期有效,都有时间不长的窗口期,衰退期,而最早发现某个流量的最好挖掘方法的人受益最多。

  这种方法很快就会达到一个很高的价格,然后逐渐到了衰退期。

  比如早年我在谷歌的时候,2006年获取网吧流量是非常便宜的。一是没有人获取,二是没有人知道怎么从网吧把流量给装回来。很多人不但不知道价格,也不知道方法。包括2003年的时候,最早一波知道怎么做搜索引擎优化的站长,用得最好的人占很大的优势。

  但是,用户的入口在不断的变化,用户入口本身的规则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做流量、做用户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是一个机动化、持久化、长期的运作。

  每个月都会有一些方法从非常划算变成一般,甚至有些会被取代,然后一些新的渠道和方法会萌芽。比如腾讯开放微信接口了,苹果发布ios6了,任何变化都要想一想和我有什么关系。

  ▌具体细节和做法

  ➣1、有效用户是谁?

  做流量第一个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用户群。这个阶段想要什么人来用你的产品,往往是很多人做流量之前没想清楚的一件事,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有三个:

  1)首先跟你的产品阶段有关

  Pinterest在发展早期相对来说比较平稳,所以在早期发展用户的时候没有去发展中国所谓的丝用户;后来的主力用户群——美国的中年妇女也没有发展。他首先重点发展的用户是摄影师。因为它是把美丽的照片跟大家分享,如果想吸引真正的主力用户,首先得有非常好的内容。假如一开始进入一大堆中年妇女,没有好的摄影师作为核心的话,产品目的就毁了。每一个阶段的流量推广,首先得有一个产品目的和用户目的。

  2)用户达到引爆点和自增长点是需要密度的

  如果花钱买了1000个用户,假设其中有100个用户群是不一样的圈子,那每个用户群就只有10个。这在任何用户群上都做不到引爆点和自增长点。而如果这1000个人是处在同一个用户群里,比如说某个圈子或者某个学校组织,起码这次推广在这个圈子里能达到自增长。1000个人过一段时间流失到800个,但形成一个核之后,这800人过段时间会变成1000个,甚至1200个。否则的话,这1000个人的推广费花出去之后,因为人群密度太小,过几天什么都保留不下来。同样是1000个的量,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3)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媒体选择

  每个媒体的属性千差万别,价格也是千差万别。你按什么标准选择媒体呢?是按媒体的单价?还是按媒体的总流量?这都没法比。这些东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所谓的有效流量,或者是有效的性价比,包括有效的用户行为。

  4) 你想要用户来干嘛

  你要想清楚,你的用户是谁以及你想要用户干吗?比如你是一个做高端奢侈品消费的网站,你把广告打在贴吧上,打在hao123上,不是说没有用户,而是你花钱买一万个流量可能只有10个是跟你相关的人群,而这10个人里可能只有一个在上这个网站的时候想着跟你相关的事情。因为那9个人就算是相关的人群,可能在这个网站上做的事情导致他根本就不会想你所宣传的东西。

  ➣2、对产品的要求

  如果产品要做推广,先得保证做好哪几件事情?产品和质量是非常正确的答案。你一旦要准备做推广,或者想明白了这些东西,第一个问题就是产品是不是已经好到可以向你设定的这些人群目标推广的地步。这里面有好几个步骤要做。

  1)产品本身值得向这些用户推广。你在已有的用户里做过测试,保证你要推广的那些目标用户在你产品里各方面的表现参数指标都是足够好的。

  2)你的产品必须是可被推广的。推广是指你花了钱在别人那里买了位置,或者买了用户到达的机会。用户只会给你10秒钟的时间,而你的产品是不是已经做得清晰、简明、明确,能在10秒钟内让用户产生兴趣进入探索你的产品,而且在接下来的3分钟内愿意再次使用你的产品。而你要有办法在一周之内继续联系到这个用户,想办法让用户回头。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十秒钟、三分钟和一个礼拜。

  3)你要有基本的一些跟踪代码,无论是软件或者网站,从不同渠道来的用户你能给这些用户做精确的定位,并且知道不同渠道的用户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效果差别是什么,跟其他的用户区别在哪里。如果你没有这点意识,做推广等于浪费钱。

  ➣3、产品推广步骤

  一个产品的推广要划分很多步骤,从用户第一次使用到真正把用户维护和固定下来,加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先说前端吧,第一个事情是媒体的选择。这些做法非常多,而且具体到每个媒体、每个方法,这些前端的操作都不一样。比如针对搜索引擎,花钱你买什么关键字,不花钱你如何做SEO?如何让自己的页面出现在更多的搜索结果里,这是一个大原则。

  第二个landingpage,对于网页来说相对简单,就是点击广告之后终端页面要跳转成功。这要保证你的落地页面足够快,有非常高的兼容性。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浏览器和什么样速度的网络,都必须在几秒时间里落地成功。

  以网站为例,哪怕公司所有其他的服务器都租不起最好的,这个服务器要放在最好的机房里。如果其他页面都用了很多动态超大的图片,这个落地页面就把它做成静态页面或者非常小的页面,让它能够非常快的打开。

  如果是客户端,首先跳到一个下载处,让用户下载成功。如果用户没有打开允许从第三来源下载这个网站,这个下载就有可能失败。所以下载的过程中还得有明确的提示帮助他解决问题。就算下载成功了,用户可能都忘了这件事。尤其是用户是从豌豆荚这样的地方一次批量下载了10个软件,可能都忘了这回事。怎么样把下载成功率提高,怎么样让用户激活打开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软件,哪怕不是很大的软件都先给你下载一个200K的下载器,然后再下载。第一,200K很容易。第二,下载20兆的时候有可能下载软件停了或者用户重新启动机器。第三,就算你重新启动机器,下载器也可以继续下载,而且下载完了之后可以确保让你的软件运行。手机上有很多这样的做法,尤其是个头比较大的。比如在安卓上,尤其是针对早期机型,如果你的尺寸超过两三兆就会比较麻烦,如果是几十兆,在中国标配的手机SD卡的容量都很小,用户下载完了根本装不进去。

  第三步是用户的一次转换。这里面牵扯到非常多的问题,比如,10秒钟之内你的产品要给用户留下什么印象。首先能不能用一句不超过10个字的话描述清楚你的产品是干什么的?或者你的产品有很多功能,但是在这个推广阶段非常明确地知道产品想吸引哪个用户群,我想用户来做什么。YY本质上能干很多事情,但在一个具体的推广阶段是非常特定的。比如YY针对百度贴吧某个私群做推广时,产品的特点就弱化到“这边有无数能听歌的地方”。最好的一点是,能在一句话里面想明白、看明白这个产品整体是干什么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起码要想明白针对这个客户群,产品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这点没想明白很难有好的效果。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通过推广捞回来的用户,理论上都是对你没概念的用户,不知道你的产品。而且有很大的可能是,他是用过很多产品的用户,甚至可能也用过你的竞争对手的产品,那他凭什么要切换到你这边?所以,这十个字里面不但要说出你的产品给他带来的好处,还要明确的告诉他,你能帮助他完成这件事的同时,在哪一点上比别人牛逼很多。除非你第一个实现这个功能,而且这个功能有很强的需求。比如,如果talkbox刚做推广的时候,只需要说“我是做免费对讲”,因为当时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手机软件有这个功能。但是前段时间后出的Voxer,他要做这件事就必须强调“我是多方都能同时说话”,因为你已经不是第一个做这件事情的人。所以在10个字的描述里,你要想明白这些人在这里面干什么,有什么突出的优点。

  还有,这个页面本质的作用是在十秒钟之内让用户明白你是做什么的,并且了解你有什么优点。如果你运气很好,产品本身就有一个现成的页面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99%的情况是这个页面必须单做。

  一是,在10秒钟之内给用户留下印象,二,跳转到用户对产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探索,或者用户愿意做更深层次的交互,你就要设计好所有的入口。用户看了10秒钟愿意继续看下去,就要给用户做一个导览。这个时间希望值不要太高,可以把它设定为3分钟。在这3分钟里,你想用户干什么?这种可能性非常多,因为大家的目的不一样,做法也就不一样。有的可能想进一步加深用户的印象,有的想给用户看一些网站的内容。除了让一部分用户对产品产生印象,还要让一小部分用户留下点什么,能让你以后主动找到他。

  这也是很多网站采取分阶段的注册方法的原因,用户第一次使用只需要留下邮箱地址或者手机号等等。如果要让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一种方法是分阶段,另一种方法是给用户强有力的理由。比如,没有用户会真的提供生日,但是前段时间我们在一个化妆品网站,要给用户做一个简单的肤质测试,用户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的年龄告诉我们。这方面要有非常多的技巧,当年我在谷歌的很多产品针对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用户群写的页面都是不一样的,就是精细到这种地步。

  再下一步是更重要的过程,可以把一个用户初次访问和之后两周里面,把它当成一个网游的RPG升级游戏。用户对你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也知道该怎么去联系他,如果用户在两周内第二次、第三次到达网站,就应该逐步地让他加深印象和展示更多的功能,逐步提高用户对你的好感,保证在两个礼拜之后用户还能再次访问。用户导入过程是非常细致的。

  像社交游戏甚至传统的客户端网游,在这点往往狠下功夫。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直接的生死之线,是马上能见到钱的。但对于不挣钱的产品来说,没有一个硬指标在后边,往往很忽视这个过程。那些游戏很少会在用户第一次玩或者第一级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功能展示给用户,也不会在第一级的时候就强迫用户去交友。他们把用户设定成一个成长曲线,在几天或者到什么阶段给用户什么功能,这是非常明确的事情。

  以游戏或者社交网站为例,不同的做法在3天留存率、一周留存率和两周留存率就能差好几倍。所有的这些转换工作,媒体选择好和不好就能有几倍的差距;Landing page配比每个步骤不同也可以有10%的差距,最后一次转换、二次转换提高很多实际上是很容易的。而二次转换到三次转换,到三天留存,再到七天留存,甚至到两周留存,每一个环节只要差百分之十几,最后的结果就会差好几倍。完全的留存不但需要你对产品、用户认识清晰,还需要细致的运营、策划、产品开发团队的介入。

  ▌社会化

  再简单说一下产品的社会化。无论是在美国、中国,无论是在传统的应用领域、社交领域,还是电子商务领域,都出现了一个现象:几十人、甚至十几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做到1000万用户,并且能做到非常高的增长,给用户提供很高的价值。这种例子特别多。这里面牵扯到几个问题,什么是社会化?产品的内部社会化运营和社会化设计,产品外部的社会化推广。如果要达到这个境界,内容和服务就是由用户产生的,这些产品的推广和二次传播也是通过社会化的方法来实现的。就是让你的用户成为你的作者,成为你的交易监管者,成为你的营销人员,才能只用十几二十人以很高的速度发展起来。

  就算你不能做到这一点,总有某个环节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比如产品本身不是社会化的,但是推广手段是社会化的。社会化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概念,早期没有社交网站,大家都利用社会化营销,如果没有社会化营销,facebook之前并没有其他的社会化网站,facebook怎么推广自己? 这个话题非常大,我们可以下次再找机会单独讨论这个问题。(文/拇指巴士)

...

标签:

从微社区晒图活动看社区用户需求被重塑

  近日,自媒体人郝小亮研究了康盛微社区(由Discuz! 团队开发)的晒图活动,并撰文《微社区晒图活动背后,社区用户的再次挖掘》。这次活动参与人数为37246,微社区总UV数高达1681万,其活跃程度远远高于PC社区:

  1、社区用户的使用场景正在向手机转移,移动社区活跃度超过PC社区,主表表现在用户的发帖比、回帖比更高;

  2、社区用户的基本需求是表现欲和归属感,而移动社区能完美的满足用户的这两点需求,晒图活动、点赞、用户排行等都是具体体现;

  3、社区用户的需求正在被重塑,一些结合手机特点的活动与功能更能引发用户参与热情,比如晒图结合了手机摄像头。

  作者文章如下:

  前不久,素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尔发布了2014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其中多次提到移动互联网引发的“重塑”效应,包括通信方式、日常活动方式、发行渠道与内容在内的多个领域都在经历这一被重塑的过程。而对互联网社区而言,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其产品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微社区为代表的移动社区产品引发行业关注。

  如果说从PC社区到移动社区是互联网社区被重塑的过程,那么随着产品形态和使用场景等一系列变化而产生的用户需求变化,也可以看做是移动互联网对用户需求的再次挖掘和重塑的过程。结合微社区近期发起的“最美代言人”晒图活动,笔者试图通过情感因素、社区本质、产品体验等几个方面剖析社区用户在移动时代的需求变化,希望对移动社区运营者有所帮助。

  “最美代言人”活动由微社区官方举办,站长点击参加即可发起活动,活动内容可自由拟定,但标题中需含有“我为XX代言”字样,如:我是成都人,我为成都社区代言。活动自5月13日上线,5月31日下线,微社区方面给出的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共有1225个站点参与,参与人数为37246,微社区总UV数高达1681万。最终包括腾讯游戏、鬼友社区、十点读书在内的几个微社区挤进排行榜前十位。

  

  图:最美代言人

  一、社区用户基本需求:表现欲和归属感

  美国波士顿大学曾针对人们为什么要使用facebook做过一项研究,结论是我们之所以使用Facebook,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归属感和满足我们的展示欲,这一结论对于微社区这样的移动社区产品同样适用。在 “最美代言人”活动中,这两大基本需求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研究表明,互联网社区活跃用户大多具有性格外向、高度自信、思维敏捷等特征,而这类人群的表现欲相对也更为强烈。活动本身的评选性质和公开的自我展示机会,恰恰是他们参与晒图活动的行为驱动,在把自己照片上传至晒图版块的同时,对他人评价和赞赏抱有相当强烈的期许,并在被“点赞”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此外,归属感也是社区用户的基本需求之一。心理学意义上的归属感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通常表现为个体对某一地域或群体的归属感。参与活动的1225个站点,分布于不同地方和垂直领域,比如获得点赞最高的网友来自一个叫做“捣蛋社区”的站点,该社区属于某手游的互动社区,那么对于该网友而言,被点赞意味着被其他玩家和团体所认可和接纳,从而获得归属感。

  行为科学上有一套理论叫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经常被用于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法中。马斯洛理论把人类需求分成五类,其中爱和归属感,即社交需求为其中之一,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社区用户的基本需求并未随着社区形态的变化而消失或转移,只不过在移动时代,表现的更为强烈和自然。

  二、社区本质:寻求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尽管关系的达成建立在共同的需求之上,但相较于人的因素而言,需求有时候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人们来到社区也许有各种各样甚至稀奇古怪的原因,但是最终留在社区的原因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因素,希望和别他人建立关系并在群体当中得以发展,这才有社区的群体形成。

  通常情况下,我们进入一个社区,第一时间是捕捉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事实上,潜意识里我们是在关注信息背后的创造者,既发布该信息的人。如果是自晒照片这样的活动,那就更明显不过了。包括此前的“最美代言人”活动和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杯活动,无一不是如此。首先我们可能被某张照片中的漂亮姑娘所吸引,没有意外的话,第二反应肯定是如何与其取得联系?这从照片下方的评论中可以轻松的得出结论。

  寻求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区的本质,所以社交属性对于社区而言尤为重要。这些需求也并非进入移动时代以来产生的新的需求,只是在即时通讯技术和位置服务的催动之下变得更为简单和粗暴。

  三、产品体验并非决定产品粘性的核心条件

  在互联网上,任何一种兴趣偏好都可以找到一类人群,比如读书、追星、游戏、旅行,每种需求都会引导一群人,使他们走到一起。但是他们能够在网站上产生粘性,产生往返,很有可能会和产品无关。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社区留人的不是产品,而是用户本身。

  目前有很多产品强调用户参与、分享、创造,他们也实现了很好的用户体验,但是为什么很少看到产品的粘性?很大原因在于他们过于看重驱动所引发的行为,而没有考虑行为的关系和关联,结果有形无魂。对于用户而言,能够让他找到他关注的同类人群,并且让他们在诉求上实现群体效应,相较于产品体验更为重要。

  从功能上看,微社区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待完善之处,前段时间微社区负责人陈亮曾就此作出回应,称站长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运营而非功能,与其等待产品完善不如做好内容运营。我认同该观点。总而言之,决定产品粘性的核心条件并非产品体验,而是在群体效应中形成的社区文化和社区氛围。

  四、微社区等移动社区正在重塑用户需求

  事实上,晒图对于社区用户而言并非什么新需求,而是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始终存在的一个基本需求。但在移动时代,得益于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一需求被重新挖掘出来,并被“重塑”。

  最明显的变化是,在活动参与流程上,跳过了相机拍照、上传至电脑、发布至社区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手机拍照,点击我要参加即可一键参与。此外,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也使得用户使用场景更为丰富,随时随地均可参与社区活动与其他用户交流互动。

  初期的用户行为将是社区粘性的核心,用户可以引导,但是引导的方向是他们迫切的需求(比如晒图、曝照),而不是我们商业上的需要。移动互联网重塑了社区形态,微社区等移动社区重塑了用户需求,社区运营者必须顺应用户需求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被“重塑”的过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