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务网站网络团队建设风险评估的那些事

  团队的风险评估是在我们的资金并不充裕的时候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个是没有必要做的。但风险这个东西没有评估,到最后祸害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一个项目,甚至一个公司。此为危机,不可不察也。我们还熟悉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提到团队建设,我不多说。相信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大牛门都是带领团队的高手,鄙人不是什么行业的佼佼者,但是带领团队,还是有一些话想和大家说的。特别是自己在票务这个行业里遇到的那些事。今天不讲别的,就说一点团队建设风险评估。

  这里我想先声明几个问题,我所说仅限个人经验,我所讲是我个人体会,我所写是自己独立完成,希望觉得不错的,点个赞,觉得太差劲儿的直接拍砖,总之一句话,仅限想了解团队建设风险的小伙伴们。

  说道团队建设的风险评估,我们首先明白几个概念,我的标题是“票务网站网络团队建设风险评估的那些事”,票务网站网络团队也算是网络团队,其核心和一般的医疗网络团队构架基本一致,这里有三个问题:网络团队,团队建设,还有团队建设风险评估。

  网络团队。大家听来很简单,要有技术核心,这里包括美工,程序,还有策划编辑,还得有新渠道开发人员。具体的岗位有:营销策划,网页美工,程序,网站编辑,网络推广(新渠道开发)。这个是我们常见的团队岗位,可能在一些公司,在一些团队,必备的还有其他的像项目执行,项目总监之类这个就看的是具体的项目需要。团队的搭建,一句团队本身的需求功能分工来定。有时候可能是一个人,有时候一个岗位是多个人来做。不同的行业具体不同。像58同城电话客服,赶集网电话客服,像百度竞价,像360客服,还有财付通,支付宝等。可能在一个具体的岗位上需要很多人,同时来完成。针对票务网站的网络团队,雏形是我上面讲的那些基本分工,但是有些岗位得具体的明细化。

  团队建设。说道团队建设,我本人并不是多么擅长,针对票务行业的团队建设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讲下,尽管我不是非常了解。团队成员的思维更是五花八门,即使团队成员就某一项的某一点达成共识,也是短暂的,如果一个团队中的所有成员思维达到高度的统一,那么其实这个团队是一个无效团队,意味着八个人或更多的人在干着同一个活。团队讲究资源互补而杜绝资源重叠,表示只有资源互补的时候才是成本最低的时候,否则即使实现了团队目标,由于成本过高也是毫无意义的。团队也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它分别具备精神层次与功能层次的内容。一个优秀团队更多的不是因为功能层次而结合,而是因为精神层次而结合,正所谓“臭味相投”,“道不同,不相谋”。往往一个好的团队是以功能相结合而以精神取胜。功能是硬件或硬体,而精神是软件或软体,软件或软体是没法打分的,因为它们缺乏标准,更多地就是靠感觉,就是我中国人所谓的“哥们义气”或“一鼓作气”之类的东东。我比较喜欢《亮剑》,那种各个技能之间的相互协作,李云龙就是能把他用好。不过面对那么多人,那么多的问题,这些都不算什么。但还是有章可循的,一支团队一般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标。团队的每个成员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个性,但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清晰的角色。有效团队的成员必须在清楚的组织架构中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分工,团队成员应清楚了解自己的定位与责任。

  (3)相互的技能。团队成员要具备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基本技能,并能够有良好的合作。

  (4)相互间信任。相互信任是一个成功团队最显著的特征。

  (5)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拥有畅通的信息交流,才会使成员的情感得到交流,才能协调成员的行为,使团队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6)合适的领导。团队的领导往往起到教练或后盾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企图控制下属。

  相信各位明白这个都是团队建设中必须明确的问题。接地气的领导者,能在最重要的时刻拿出杀手锏。让团队转危为安,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会觉得安心。当然这个方案可能在之前有个预案,也可能是大家临时想出来的,或许是想了很久找到的方法。

  团队的风险评估。这个是项目运营最担心的问题。项目从诞生,到项目开始运行。运营的方法因技术差异而出现一些不同。在新技术比较集中的网赚人群,还有很多做产品的朋友中,另外一些不走常规路线的中,很多的新技术,新思路,新的推广方法,存在风险,但是一旦收益,那是倍增的。在票务团队建设中,忌讳经理人或者是项目负责人每天都得要结果。每一种推广方法都存在风险。每一种推广方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时间,适合的项目,定向的人群。推广最常用到的百度竞价,做硬广,像一些比较常见的做车体广告,还有公交车站的广告。当然就推广的方式方法,在业内有很多已经做的成功的网站,像大麦,永乐,一些比较知名的旅行社,有时候也在操作票务。团队的风险在于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风险评估的根基就是把每一个环节的可将风险降下来。让每一个人都有发挥的空间。这并不是给管理留下空位。也不是员工的越位。

  团队的风险评估是对这个团队的能力,这个团队能抵御多大的风险的一个评估。不是说你有多大的胆量,你有多少热血,就可以做事成功了。

...

标签:

如今的个人站长,单打独斗是否可行?

  提起个人站长,在如今这个微博,微信横行的时代,也许已经被大家遗忘在某个角落。已经很少被人提及。在市面上听到的也是以前的一些老一辈站长,给一些新手建议。真正在这个时代孕育出来的个人站长,简直是痴心妄想。今天偶尔在松松的博客里看到一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小学老师关于建站方面的困惑。看了他的文章,感触良多。想到了自己,这几年也一直在做站。看人家做什么,我做什么,什么美女站,小游戏站,电影站,美食站,娱乐站等等。心想不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么?国内巨头像百度,腾讯一开始也不是这样开始的么。而我一直在模仿,一直在路上,从未成功。我也在思考,是什么导致自己至今还未有一个像样的网站。自己总结了以下几点:

  域名是否真的这么重要?

  域名是网站的入口,好记固然重要。就像人的名字,简单,好记让人一次就记住。比如张三,李四。但网站的内容更重要。就像一个人一样,比如有个好文凭,能写的一手好字。就能给人家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但自身修养与素质更重要。如何保证网站内容有吸引力,让用户来你的网站能有明确的印象,为什么我还会回来。你能给人家带来什么,快乐?欢笑?知识?当初我拍下这个域名的时候,以为有好的域名就能带来用户,带来流量。简直是痴人说梦,真的是好傻好天真。目前已经做成图片站:有图有真相_88313_你想看的才是好图片。

  用户体验真的这么重要?

  我这里所探讨是一些娱乐站,比如电影站,小游戏站等等。网站里铺天盖地的广告,用户是否为反感而不来你的网站?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原以为自己做与它内容相同,没有广告,没有弹窗的,不会每点击一个链接就会弹出惹人讨厌的网站。人家就会来你的网站。又一次被天真了。典型的代表就是一些个人电影站,你去看看哪个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每点击一次就会弹出恶心的广告。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访问呢?谁叫这里能找到别的地方所找不到的电影呢?而且什么HD,BD版本,比那些视频网站强多了。于是很多人也就忍下来了。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

  不要盲目跟风。

  清楚自己的强项是什么,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如果你是健身教练,可以做个健身爱好者的网站。如果你对纹身比较有兴趣,也可以做个纹身的网站。总之找到自己的爱好,这样做起来就不会太累,也会坚持的比较久。

  网站内容风格不要跟风,去年瀑布流的版式非常火爆,但并不是所有网站都适合。刚开始比较新鲜,久了就会有反感了。一直往下拉,有种拉不到尽头的感觉。不知是否有找到知音。现在我是比较反感瀑布流的形式的。还是传统的形式,永远不会过气。

  网站内容要引起共鸣。

  就像上面我讲的,不管你网站美工有多差,域名有多难记。网站有好的内容还是会让用户反复的来你的网站。毕竟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需求。内容这就是你网站的“护城河”。如果要让自己的网站内容有特色,最好自己手工编辑,不要去采集什么内容,多数采集内容并友情。还是自己辛苦一点,慢慢补充内容。让用户所看到的都是精品。

  网站Logo要有特色.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设计一个好Logo。可以花个百八十的去一些威客网站设计个,让人比较印象深刻的Logo。如果不想花钱,自己设计能力不行。我觉得最好是用一些比较正楷的字体,颜色不要太复杂,让人家看着要舒服,清晰。

  细节上一定要把握好

  在网站上放上分享代码。用户觉得好的话,会将网站内容分享到第三方网站,第三方网站的用户点击专有的分享链接,从第三方网站带来社会化流量。

  如果用注册的话,可以写上你是本站第几个网站用户之类的话。或着让没有上传头像的用户显示,没头像,不礼物。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等比较俏皮的话,以增加对网站的亲切感。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有志者事竟成,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晚。想了就要付出实际行动去做。做了你可能会成功,不做一点机会都没有。不在乎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在于自己接下来怎么做,让人信服。

  文章来源:http://www.88313.com 有图有真相_88313_你想看的才是好图片

...

标签:

关于运营地方门户网站的一些思考

  在互联网市场已经如此完备的情况下新生地方门户网站凭什么才能找到自身生存之基?新生地方门户网站又该采取何种营销策略及手段在权威门户网站手里抢得一杯羹?新生地方门户网站又该如何快速走上盈利变现之路?我将带着这三个主要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路和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希望对部分人有所帮助。

  第一, 如何让新生地方门户网站找到自身立身之本。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与大的门户网站竞争就如以卵击石,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大的门户

  网站其优势在于大,其软肋也在于大。如果你仔细去百度搜索一下,随便搜索一下某个地方的门户网站,排在首页第一位的往往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或者个人站长的网站,而不是新浪或者搜狐的地方分站。

  综合前文,这就给了地方网站生存发展的空间。因为大的门户网站其新闻资讯是面向全国的,而地方门户则主要发布地方资讯和新闻,极具地方特色和地缘优势,其优势在于与访客有一种看不见的“亲切感”与“归属感”。

  第二,地方门户网站如何快速找到自身立本之基呢?

  首先,作为地方论坛一定要做出地方特色,根据不同地区人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开设具有特色的板块供大家交流使用。如西北人喜好食用面食,那么我们可以开设一个关于如何烹饪面食的板块,试想如果是在重庆人面前大谈甜品的烹饪技艺就不合时宜了。

  其次,尽量做到人群精准定位,通过身份验证只允许本地区人加入社区。

  这一点很重要,地方论坛的一大特色就是能找到一大批老乡,如果一个地方门户网站允许任何地方的人加入,鱼目混杂也就在本质上失去了地方社区存在的价值,因此,我建议在不影响网站运营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用户的严格验证筛选。

  最后,新社区可以定期举办线下活动拉动会员之间的交流和熟悉程度。

  很多站长还一味沉浸在网络营销就等于网上营销这一定性的思维当中,其实就营销本质而言,就是针对人的宣传和推广,有人的地方就可以进行推广,就可以进行推广。比如我们可以定期举行线下聚餐或者爬山等等。这样一方面带动了大家的互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提升了社区平台在大家心目中的价值,当然有互动,有活动,有聚会就有大量的拍照和游记及感想的帖子,这种帖子可以成为社区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带动更多新的匿名用户的加入,使得社区平台的粘度和曝光率指数增加。如果经费由盈余我们可以定制印有社区logo和网址的t恤衫,试想一大群身着地方网站广告衣服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势必会吸引身边人群的眼球,无形之中对网站的形象和权威性进行了升华。

  其实我还想说一点,去一些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商场和公园发一些印有社区广告的传单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第三, 就线上营销应该采取何种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呢?

  线下营销的本质是针对人的营销,线上营销的本质是针对搜索引擎的营销,可以概括为

  搜索引擎营销,其本质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提升社区网站在搜索引擎算法中的评分。

  地方社区网站在做关键词排名优化的时候应该注意关键词的选取应该是针对定向地方流量人群的,比如西安社区门户在推广时可以选择“陕西八大怪”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搜索指数又不是很低的关键词进行定向优化。

  总而言之,社区网站的推广和优化就其本质而言是线下推广的重要性要大于线上推广的重要性,站长可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进行选择。

  最后,地方门户网站的盈利手段主要依靠地方商家的入驻广告费,一般较为常见的广告如地方酒店和房地产商的广告为主,地方网店为辅。

  新站刚刚起步在广告谈判中需要适度的加点技巧,打个比方我想找麦当劳在网站上投放广告,那么我可以首先在网站上无偿的挂上肯德基的广告,然后再去找麦当劳进行谈判,当然这就利用到了竞争商家之间的一种竞争心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当然,作为一个要发展壮大的社区平台,这些技巧只是网站创站伊始的一种手段,我们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将平台的流量和人群粘度及回访率做起来这样一来,广告价值就会升值,那时候自然会有大量的商家来主动和你合作。

  本文由:大帝电子书:http://www.55660.com原创分享,转载请注明。

...

标签:

Google“教练”:怎样靠价值观来引领管理思考

  在穿宽松T恤,捧着笔记本,蹬着平底拖鞋的“技术宅”当道的谷歌,每天西服革履、头发仔细修整的李东硕,显得那么“不Googley”。在《创业邦》采访拍照时,他还专门拎来了2套不同款的西装和3件不同颜色衬衫搭配。

  计算机与法学双学位毕业的他,2008年加入谷歌AdSense。他的理想是: 成为Google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之一。酷爱读书的他阅读量已超3万本“我比较系统地读了很多管理类书籍。”

  李东硕是GTG(Googler to Googler)中国区得分最高的Trainer(培训师)。2013年4月,他从Google全球各销售团队一万多名销售中被选上Best sales manager(获这个奖项仅十位员工)。来自谷歌全球的入选者聚集山景城总部与创始人、高管们一起探讨和分享“作为销售经理带领团队的成功经验。”

  “以前大家认为在Google当经理,首先要技术很强。但是经过长期数据分析与访谈之后,我们发现第一条是:Be a good coach(成为一个好的教练)。”尤其在谷歌商业合作部(Adsence),技术不是一个狭义的技术。

  如何成为一个好教练呢?他认为这很像做销售。“将员工当作你的顾客,你要问自己,真得懂他们吗?你探索过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吗?你帮他们更好地认知自己了吗?”他说,对于自己来说,一直有一个重要的信念,就是:将员工工作过程中经验和技能的提升,与他职业生涯及个人梦想连在一起。“因为只有这种“提升与移植”同时出现时,人往往才会更有激情。”

  Google很多员工是心怀大梦想的人。“有的说将来想周游世界,有的同事说想做NGO等一些超越商业的一些事…我觉得都非常好。重要的在于要寻找这个梦想和他现在Google的工作、以及Google事业之间的连接点。”

  所谓,“dream build”,就是帮助所有相关者实现梦想。“就好像说孙海平不必成为跨栏冠军,但他可以让刘翔成为跨栏冠军。” 李东硕认为,这是一个授能的过程,“一个团队leader不是天花板,而该成为团队的地板。”

  他说,目前Google在引领一种新的管理思考,叫lead by values(靠价值观来引领)。而李东硕努力成为好教练过程中,他说是谷歌商业合作部的同事王莹“Think beyond Google(谷歌之上想) ”观点启发了他的思考; “而Google FLT(Foundation Leader Training)的项目给了我非常充分的培训。”

  可以说在Google,启发无处不在。李东硕说,他刚来时发生的一件事至今印象深刻。“我那时候学习打桌上足球,我发现,打得很大劲的话,球速会极快,对方就拦不住。结果我就用非常大的腕力去打。一天,有个工程师在旁边看着说,你不要这么使劲打,你这样打,有可能球会出来伤到别人,你这样不Googley。”。

  “这句话也让我联想到。一个产品、做广告的时候可以很用力,你获得很多收入,但你可能伤害了用户,伤害了合作伙伴,这样就不Googley,会有些evil。”

  Googley,与谷歌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口号“不作恶”相关。对于谷歌任何部门来说,这种价值观已沉入谷歌文化的血液和基因中。

...

标签:

同病相怜,凡客融资背后当当的痛楚是啥

  曾经鏖战于电子商务战场的老将们现如今的发展都各不相同,在凡客融资6.2亿的背后暴露的是它长期发展的问题,事实上,不仅是凡客,曾经的老将当当正在面临着退一步就是退市的悲凉境地。

  国内图书市场的现实问题

  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不能怪当当,当当以图书起家,那么我们暂且不说他的其它业务,虽然当当上买书确实便宜也方便了消费者,但是国内的图书市场又有多少呢?据了解中国平均每人一年的读书量还不到五本,但是据笔者深入了解,这些受调查的人群中,有一大半的收入水平是处于温饱以上的,这个社会的现实就是这样,只有物质上被满足,人类才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国内图书市场是如此的狭小,加上盗版充斥其中,当当的图书市场真的发展不好。

  笔者认为,当当致力于让人们怎么购买图书,而没有开辟怎么让人去阅读读书,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企业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能改变社会改变当前的格局,那么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将是长久的机会,想想看马克扎克伯克的脸书再想一想苹果带来的超概念手机,又或者想一想马化腾为中国社交领域带来的变化,这些都是当当没有注意到的,当当因为没有改变图书市场,所以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企业巨头无法改变社会,其实是一个很悲惨的现状。

  定位不明确带来极大的混乱

  起步的当当是光辉的,是万人瞩目的,但是后期的当当显然是自乱阵脚,对于当当来说没办法改变图书市场是大战略的问题,而定位不明确则是小战略的问题,当当开始迷失,当当没有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京东斗和淘宝斗和众多电商斗,但是当当不是哈利波特,也不是混血王子,它无法在涵盖这么多种类的商品之下还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那一年对于当当无异于邓布利多掉下灯塔,毫无希望。

  当当缺少的是一个定位,做图书行业还没有做出功成名就,就改变策略加入电商大战,就如同当时凡客没有做出自己的品牌,就开始做物流一样,这种错误的定位以及不明智的扩大货源的手段,没有带给当当一丁点好处。

  过于自我带来的“独树一帜”

  但是说当当泯然众人又不合适,在某些方面,它更是属于过于自我的,从当当做读书软件,到当当做自己的图书物流,他也和传统的电子商务的产商越走越远,更重要的是他疏远了其它的厂商,放弃了淘宝,放弃了京东,在这个追求团队的年代,没有团队更没有话语权。

  当当的独树一帜变得有点曲高和寡,还是那句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当缺少的是一种合作的精神,当当如果不能在未来的路途中去合作,去寻求更多的资源,笔者认为,它的发展将会岌岌可危。

  估值渐失以及迷失方向

  时间越长,有些东西会愈发有价值,但是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机会中,把握一个转折点,一个事物必然会折损,而当当更是如此,而且在越来越低的估值中越走越远,迷失除了迷失还是迷失,当当整体的财报以及董事发展规划给人的感觉依旧是迷失。

  当当的估值也在逐年下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不上则退,在京东刘强东的人生爱情事业两丰收的时候,当当在倒退,在马云玩转足球的时候,当当在倒退,最可怕的是这种倒退是无止境的,就像今年的NBA季后赛,热火的崩盘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财报更好像李清照的诗句,满地黄花堆积,凄惨无比。

  内外的双重压力,让当当的估值进一步缩水,这种变化对于一个企业当然是不利的,对于当当来说,未来的发展的机会不多了,很多巨鳄不都倒在了时间的洪流之中了吗?说不定下一个就是当当个,更何况当当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巨鳄。

  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这样的大起伴随着慢落,当当正在自我麻醉中一步一步走向着自我的毁灭,当当如果想自我救赎,可能会很难,那么不妨从原点开始,重新拾起自己的图书市场,改变经营的策略,而除此之外就是要走向国际舞台,虽然中国这么大,图书市场未必就大,所以面向国际对于当当来说更为实际。

  当当的衰落也反映着我国的电商共同的问题,盲目加不明智再加随大流,但是笔者相信有着一日当当会复活,去改变中国的电商市场。以上来自卡七七网页游戏http://www.ka77.com/biz/sdyd/2126.html转载请注明我个人的链接,原创不易,且行且珍惜,希望大家理解与支持,谢谢。当然,如果有关注我行业的经验交流,欢迎来到我的站点留言沟通。

...

标签:

反思知乎:如何运营知识英雄?

  导语:社区的焦点应当是什么?知乎这个媒体人团队的优势是信息收集、知识管理与拉来知名用户,但他们的长期议题是如何运转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知识社区。

  

  知乎团队曾经达成共识:创造内容的重点在于人,它努力走向社交化,也遇到了社交带来的副作用。

  2014年年初,问答社区知乎上出现一个问题:已经有哪些高质量用户离开了知乎?有人专门去统计了离开知乎超过3个月的知乎名人:@keso、@和菜头、@佐藤谦一、@徐小平、@李开复……其中一些人甚至删掉了个人页面。

  名人纷纷出走,知乎这是怎么了?

  这件事背后的关键是,正是这些知名用户的出现,才造就了知乎今天的影响力。

  Quora创办一年之后,知乎诞生,起初它只是专心复制Quora的问答形式,无意于发展社交。它小心翼翼地开放注册制度,从李开复、雷军等IT名人,到唐岩、阿北等低调的业内高手,都选择知乎作为自己的首选发声渠道。

  天平在某个时段彻底倾斜,知乎从单纯对于问答的运营,过渡到对人的运营,在这里逐渐呈现出讨论氛围和群聚效应,舆论领袖的势力越来越大。知乎甚至趁势完成了“造星”运动,发掘了一批在线下默默无闻,却能依靠问答成名的“知识英雄”,他们是优秀内容的源泉,让知乎进入了一种社区应有的正循环,甚至可以说,是知乎的竞争力。

  知乎在社交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3年时间中笼络了超过500万用户,成为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虚拟知识社区。如今,它所创造的星星们却有意离它而去。这使人不禁唏嘘:知乎的成就与失落都在于社交二字。

  所以,在这个时点,知乎的故事尤其值得探讨:拥有一个完美的海外模板的它,是如何转向社交化运营的?知名用户的离开,会对它的未来形成多大的冲击?

  人比内容更重要

  在Quora诞生时,知乎创始人周源就发现这种模式的社交潜质。

  周源认为,Quora开创了一个新的形式:它通过问答这种模式(或“单元”)把内容结构化地呈现,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交——几个并不认识的人因为关注了同样的问题而产生新的关系,经过更多的内容刺激之后,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具有持久性。

  看上去,提问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问题本身。但提问之后的回答还是得通过社交机制来产生,人与人之间形成关注,才会发现问题和答案。怎样去判断答案的价值?也得由这个社区的群体共同去投票判断。

  知乎与Quora在初始阶段使用了同样的策略:从“杀熟”开始,Quora创始人是Facebook首任CTO,他拉来了一群IT舆论领袖,其中包括不少与自己一样的极客程序员。

  知乎团队的办法是发邮件邀请好友。上线的前两个星期中,他们邀请到大约200位用户,多数是创始团队的朋友或同事,几乎全部来自IT创业圈,其中有不少媒体人或行业评论员,这个小圈子开始“互问互答”。但外界很难拿到邀请码,它在初始阶段几乎是“全封闭”的。

  Quora还用了一招:与Facebook和Twitter打通账号,相当于与社交网站直接接壤。但知乎没有借鉴这一点,周源最大的顾虑是担心社区里的人良莠不齐,恶意者会在社区中肆意吐槽和吵架,如果无力抵挡,甚至会使产品提前夭折——说到底,这是中美两国社交氛围的天然差异,美国已经足够正规与职业化,而中国是吐槽横行。

  当它一点点开放注册,直到用户数量达到2000人的时候,便出现了雷军、李开复等IT名人,他们贡献了各种高质量的回答。

  再往后,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出现,这伴随着内容失控的可能性。知乎团队感到如履薄冰,他们曾在一个时段达成共识:创造内容并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重点在于人,只要能激励用户活跃性,自然就能创造内容。

  紧接着,知乎的对策是将用户的头像放大,在资料页面补充用户的背景资料、公司信息,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推送内容时,会将提问者或回答者带上背景介绍。

  社交的氛围很快被带动起来。更直接的变化是首页,首页内容从每个话题下出现的最新问题,变成了呈现关注人最新动态的信息流。用户可以直接看到关注者的问答,当然,如果关注的人数较少,一不小心也会导致刷屏。

  知乎用户对这种改变极其敏感。知乎写手YJ曾认为知乎与豆瓣有些相像,但知乎的一系列转变使二者拉开了差距。在豆瓣上,人们很少会follow别人,而知乎正在积极引导用户发生社交行为,在信息流看到朋友的某条信息时,上面提及的人可以一键关注。它还提供了屏蔽功能,所有用过社交网站的人都明白,屏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行为。

  知乎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社交效果,但Quora的路数没有改变。在Quora上,用户的头像极小,放眼望去,最显眼的还是各种问题与回答。在知乎转变的同时,Quora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货币系统,鼓励用户去消费自己的信用值,推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修改和整理问题还会得到积分奖励。它还推出了针对某问题引发的答案形成的价值点树状图,能够看出,Quora依旧痴迷于知识的累积。

  知名用户是怎样炼成的?

  社区的焦点应当是什么?

  这是知乎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个媒体人团队的优势是信息收集、知识管理与拉来知名用户,但他们的长期议题是如何运转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知识社区。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在知乎提的问题无人问津,有什么办法可以重新让人讨论?”一位用户回答:寻找“社交节点”型用户来参与。

  知乎一直在有意地强化“社交节点”型用户。说是“有意”,实际上,这是社区运营者的基本功:当雷军、李开复等行业名人积极进驻,难道不去“利用”一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里涌入了一群与新浪微博重合的知名用户。但这还不够,知乎开始发掘其他知识英雄。随着陌生面孔的增加,知乎上的话题渐渐变得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也吸引到各种来路、低调神秘的问答高手。

  YJ是知乎某领域的著名写手,截至2014年4月,他已经拥有了超过2万位关注者与近3.5万个赞同数。在达到1万个赞同数之前,他承认自己每次被赞都很有成就感。但在Quora上,很可惜,被赞同、感谢的累积数已经取消了。

  YJ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还不足200人。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知乎页面上会有‘浏览过其页面’的用户数量,有些人的关注者数量很多,但浏览量很低,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光环,但大家在知乎上并没有去深度了解他们,只是慕名而去关注。他还在知乎上认识了很多“理论上不可能认识”的人,他把这种交友形式称为“三观”交友:并不仅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而成为朋友,而是基于某些方面的共识或者欣赏。

  反过来,这群人为什么会青睐知乎?因为知乎满足了他们的一项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将脑中的知识、见解和经验归纳起来,找个时间安安静静写下来,知乎给出这个空间。越是自己擅长的内容,越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在知乎上这些回答的确能得到更高的赞同数。

  2012年年底,知乎还做了一项较大的调整,将一些在某领域贡献高质量回答的用户来进行权重的累积,获得赞同较多的大号拥有较高的权重,更容易进入用户首页的信息流中,而且他们对问题的投票甚至可以“以一顶十”,目前的500万用户中有3000名高权重用户。

  如知乎团队所期待的,社交元素与内容紧密交织在一起,为此他们还会利用一些办法来调动知名用户的积极性。在知乎上可以将提出的问题抛给业内高手,来邀请他们作答;知乎运营人员还会特意找到知名用户,以考虑“是否将此内容放入知乎日报”为“借口”,请知名用户替他们把关或补充回答。

  2013年,知乎推出了知乎专栏,用周源的话来说,它的初衷就是给这些知识英雄持续表达的空间。

  知乎甚至办起了针对知名用户的线下活动,还有将各种会议上的嘉宾讨论搬到线上的“知乎圆桌”。这使知名用户们有更多机会在线上或线下交流。

  但周源不希望社交变成一种负累。例如,知名用户策略是博客时代的产物,新浪微博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周源认为知乎的态度与新浪完全不同。在知乎上,哪怕是再著名的大腕,如果不去提问和回答,就不会有人“发现”自己。这是知乎一个巧妙的特点。

  在周源与《创业邦》记者的交流中,他甚至认为,对人的运营需要有一种适可而止的态度:知乎绝对不会制造一种体现出某人很牛、请大家都来膜拜的氛围。而且他也不鼓励用户将自己打造为多面手,反复大量地回答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回答问题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交流已经很有价值了。所有社交行为应当自然地产生。

  别忘了,首要身份还是工具

  从2013年年底开始,一些知名用户完全删除了所回答的问题,甚至彻底删除了个人页面,在用户对“知名用户出走”进行的统计中,也包含了@徐小平、@李开复等常年不活跃的名人。

  他们的出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佐藤谦一是一位常驻欧洲、精通中文的日本人,在知乎上文风儒雅,拥有极多关注者,甚至有粉丝提出这样的问题:仅通过知乎了解@佐藤谦一,感觉爱上他了怎么办?

  在受到一些有关国籍的莫名攻击后,@佐藤谦一删除了所有回答,他的离开使很多用户非常惋惜,一位用户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悲伤地回答:与佐藤先生在线下没有机会相识,在他离开知乎后,自己可能再也不会与他有交集了。

  这群知名用户为什么出走?周源认为原因有很多,并不只是知乎产品本身的问题。例如,Keso与和菜头等人貌似很久都不使用微博、SNS等社交产品了;徐小平、李开复等名人平时较忙,而在知乎上回答问题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或论证;对佐藤谦一等高质量用户的离开,他很难过,认为这多半是因为知乎上的攻击性言论。回到他最初所担忧的问题,吐槽和恶意谩骂,依然没有杜绝。

  对知名用户离开的讨论,用户呈现了两种意见:一派认为知乎堪危,知名用户出走让追随者们感到心碎,用户与知乎正在变得貌合神离;另一派认为,反正这款产品的价值还在,别人离开与自己无关。

  实际上,近一年时间,很多用户将焦点转向了知乎日报、知乎周报、微博推荐等内容出口,他们间隙地获取信息,而不是泡在知乎主站上。

  周源认为,知乎从来都不是一款纯粹的社交产品,它的诞生与发展都立足于工具性。换句话说,只要这款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在获取知识上的需求,它就不会被用户抛弃。

  其实人们对社交产品的黏性本身就有一种周期性,周源举例,两人在线下聊天,经常会聊着聊着没话说了,然后等待产生新的话题。知乎也是同样道理,只有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以及新话题的产生来形成刺激,才能让大家继续讨论。当一个用户在某个领域回答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之后,必然进入相对平稳的情况。

  最终周源将问题拉回来:知乎需要坚持的事情就是继续倾听用户的声音,持续改进,以产品的改进来留住每位用户。抛弃社交至上的想法,回到初心,大道至简。

  周源定义知乎

  知乎

  Twitter定义了人和人之间可以关注,Facebook定义了人和人之间可以连接,Google定义搜索框可以找到网页,而Quora定义了人和信息之间可以形成关注,可以从一个信息节点产生朋友关系,这种连接方式同时考虑了人和信息,而且还是持久的关系。

  知乎的目标是成为互联网上讨论一切的协议,就像网络邮箱系统一样的基础设施,可以沉淀下来,成为比Google更底层的数据库。

  知乎圆桌

  这个世界上信息的组织密度可大可小,如果很密集会让有些人反感。知乎圆桌就像一个更大的信息容器来承载它们,有组织者、参与者,谈论热点话题,呈现方式会更具体。

  知乎日报

  很多用户在手机上的需求只有阅读,没必要弄得复杂,可以更轻量级。知乎日报就是将产生的好东西广播给全世界,未来我们会请用户来挑选好内容作为日报。

  知乎专栏

  人们需要持续表达的地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交,在开始梳理知乎结构的时候,我们发现博客的标题和主文其实也是自问自答。但博客是没有信息流动的,靠其他网站的链接;而知乎通过关注体系和连接方式来分发信息,知乎专栏可以依靠流量体系的构建自循环起来。

  观察家

  陈刚:滴博科技联合创始人

  曾任职育碧娱乐,开源社区CNProg.com 创始人

  齐俊元:Teambition 创始人兼CEO

  在上海交大就读时创办Teambition,2013年获戈壁投资 A轮融资

  YJ:知乎某领域的著名写手

  就职于IT行业,拥有超过2万名的关注者,近3.5万个赞同数

  庄明浩:经纬中国投资经理

  曾任职盛大,同时也是网易科技专栏作家

  吐槽

  怎么看知乎的问答与评价制度?

  陈刚:利用问答形式、公开编辑的模式,最早是由2008年stackoverflow.com开创的,它当时的出现,在我们来看就像代表着民主、公正的精神。而在网页形式上,这种模式首先是去掉了论坛树形菜单,不把过多的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其次是把问题和提问都放在搜索框里面,用户要提问,后面有匹配,如果有类似的就不用再提了,以此来做优化。

  齐俊元:我认为问题的后期编辑非常重要,我在大学时的课题是知识管理,但我感觉知乎在把这件事变得轻描淡写,甚至像是给管理员专门去做的,参与度低。

  YJ:知乎的细节其实非常符合中国国情,例如“感谢”按钮是个偏社交的东西,有位仁兄经常感谢我的回答,而“感谢”是只有我和他知道的。

  庄明浩:我对知乎的感觉是它很“别扭”。用问答这种形式,将所有信息串起来,初期的确别扭,要下定决心才能泡在上面。一旦习惯这个形式,很容易产生黏性,甚至把它当作获取新闻的渠道。

  知乎的挑战是什么?

  陈刚:知乎现在的成绩得益于强运营,然后是好的诞生时间以及圈内名人的力挺。我在2008年年底模仿stackoverflow.com创办了面向中国程序员的开源问答社区cnprog,因为没有认真运营最后放弃了;后来滴博网络创办的面包圈也算是问答类产品,每位同事都是内容维护者,但大家只会根据自己对大方向的判断来维护,最终也失败了。比较有趣的是,stackoverflow.com在早期承诺不放广告、不设置管理员,坚持几年后也不行了,因为在互联网上真的很难变成共产主义社会,让大家自愿无偿奉献。这就是内容运营的难度。

  齐俊元:很多讨巧类或者讲故事调侃的答案得到了超高的赞同数,反而比就事论事的认真回答更受欢迎。让人担心它的主流用户是否会变成一些时间充裕、喜欢编段子的写手?而不是那些认真回答的专家?

  YJ:在这么多模仿Quora的产品里,知乎是最好的,归功于早期的用户控制和现在的用户管理,很多早期用户贡献了非常宝贵的内容,现在来看,是字字珠玑的。但知乎的问答与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有人说知乎是“机制”战胜了“人治”,在我看来完全是人治。知乎上有过几次大型的争吵,例如“文理之争”,老用户和新用户的矛盾,当用户数量增多之后就会有这个问题。而我想象中好的机制是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文章来源:创业邦 作者:曲琳)

...

标签:

百度谷歌断“水源”,P2P网贷平台未来怎么玩?

  近日传出一条各大搜索公司对多数P2P网贷平台进行封杀的消息,据称在“网金宝”和“旺旺贷”事件后,全国各大搜索公司对P2P网贷平台进行封杀,而且关闭了多数P2P网贷平台的推广账号。百度谷歌断“水源”,流量骤减,P2P网贷平台未来怎么玩?

  

  6月初才传出北京首家跑路P2P平台“网金宝”的消息,前几天又有一家深圳的平台“科讯网”失联。“科讯网”已经是今年国内第46家跑路或者倒闭的P2P平台。

  与不断传出平台跑路或倒闭的消息相呼应,全国每天都有好几家新平台上线。P2P网贷已经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目标,某些新上线的平台动机不纯,上线前就计划着捞一笔就跑,行业乱象依旧。

  据部分投资人反映,他们最终选择“科讯网”进行投资,是因为看到“科讯网”做了百度推广,而且从个别投资人的截图发现,百度财富曾对“科讯网”收益率为18%的理财产品做过推广。很多投资人尤其是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投资人,辨别平台的能力还欠缺,一时间涌现那么多新平台,不知道如何甄别,看到某些平台在百度谷歌投放广告,就容易认为这些平台有一定实力,就放心地去投资,往往很容易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百度谷歌断“水源” 网贷平台流量骤减

  昨天传出一条各大搜索公司对多数P2P网贷平台进行封杀的消息,据称在“网金宝”和“旺旺贷”事件后,全国各大搜索公司对P2P网贷平台进行封杀,而且关闭了多数P2P网贷平台的推广账号。

  有搜索公司还表示,如果百度能够重新对不属于白名单的P2P网贷平台开放申请,平台也可以在改搜索公司申请特批。据传谷歌推广也将跟随百度的步伐,在7月份开始,对所有P2P网贷平台的账号严格审核,甚至会参考百度白名单的方式。

  这消息无疑对准备要进行营销推广的P2P公司来说,泼了一盆冷水。现阶段P2P网贷平台进行营销推广,主要还是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通过投放关键词广告或者网盟图片广告的形式,来增加新的投资用户。百度谷歌等搜索公司突然收紧了对P2P网贷平台的限制,对很多中小平台来说,无疑是断了“水源”。新增投资用户的注入大量减少,会导致网贷平台上的借款标满得慢,平台上的投资人很容易误以为平台出现问题,会质疑平台,严重的甚至会集中提现而产生挤兑。

  百度谷歌断“水源”,流量骤减,P2P网贷平台未来怎么玩?

  用户群体数量有限 开发难度骤然增加

  P2P网贷行业内的投资人数量相对较少,整个行业也就20万左右的活跃投资人群,去掉同时在好几个平台投资的重复投资人群,大概就只剩10-15万。第三方论坛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6月16日111家主要网贷平台活跃投资人数仅为21343人。然而,全国网贷平台据说已达上千家,实际上活跃的也就200来家,平均每个平台的投资人数也就一百来人,而且大多数的投资用户都集中在人人贷、有利网等几个大的平台,很多中小型的平台,连500个活跃投资人都可能不到。

  此外,相对于国内几千万的股民以及上亿的月报用户来说,网贷行业的投资人数量,充其量只是他们的一个零头,网贷依然是个小众行业,用户群体有限。

  之前,中小型网贷平台,外部推广方面,主要都是通过在各大搜索公司投放广告。现在没法再进行投放,外部流量来源中断。与此同时,几个大的网贷平台很多已经获得风投或本身资金实力雄厚,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投放其他网贷平台名称作为搜索关键词,截取顶层流量。

  中小平台缺少了外部的流量来源,即使有,受限于自身的广告营销预算,也只好通过自身的利率优势,一点一滴地从这些大平台身上“割肉”,获取一点点追求更高利息收入的用户,开发难度骤然增加。

  突围靠不断自律规范 服务取胜口碑传播

  后期,网贷平台的流量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小平台将更难获得流量资源,没多少实力的中小平台可能很快被淘汰,流量会更加集中在已经建立起一定品牌效应的几个大平台。几个大的网贷平台本身也会更加注重品牌的打造和传播,而不仅仅是流量的导入。

  很多新上线的中小网贷平台,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刚上线,只注重推广,不注重自身网站以及贷款产品的打造,网站用户体验差,产品没有竞争力,风控不到位,只是靠高利息去吸引人,将会陆续被市场淘汰。建议这些中小平台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产品上,用在网站上,用在用户上,用在实际的运营上,通过服务和产品赢得用户,形成口碑,一样可以活得很轻松。

  此外,网贷平台还需要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在监管机构还没出台最终的监管政策之前,加强自律,引入第三方托管账户,并不断增强平台的技术实力,做到规范透明,向政策靠拢的同时慢慢符合这些大搜索公司的广告投放要求。在完善自身之后,再加强外部的推广,然后再进行一定的品牌打造,平台就能驶入安全稳健的快车道。中汇在线也在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规范自身行为并向政策靠拢。

  百度谷歌等对网贷平台“断水源”,在推高网贷平台营销推广成本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另外,在减少很多骗子平台虚假宣传的同时,减少投资人的损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温家斌,中汇在线品牌营销总监,个人微信号megetabl】

  原文链接:http://www.tmtpost.com/116869.html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