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难,微信第三方的未来有三个方向

  导读:只要按照规则办事,笔者相信第三方既不会像外界传扬的那样会成为微信的寄生虫,也没想象中那样——利益平分,平起平坐。而是成为微信上移动商务的连接者。一根连接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基础交易系统、商家店铺搭建、商家粉丝运营的链条。

  

微信

  近日,在2014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信开放平台助理总经理曾鸣公布了一项重要举措:微信将面对第三方平台开放专门的针对性的接口,以获得商户信息的管理权。这一消息的公布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许多开发者认为,此举将意味着微信正式接纳第三方服务商,第三方势必迎来新的发展。纵观微信与第三方的发展进程,看第三方如何连接微信生态。(关于合作伙伴大会的详情,还可参考钛媒体此前报道《腾讯任宇昕:开放平台将连接智能硬件和线下服务,会再造一个互联网》、《腾讯下一个重点:硬件;硬件自身的未来也正进入多元化发展》)

  第一阶段:从磨合到联手

  自2013年3月微信为第三方开放接口到11月底开始整顿大批假冒伪劣的代购、朋友圈营销微信对第三方的态度一直都如官方所说,微信与第三方开发者共建生态。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微商们也是第三方开发者们与微信的蜜月期。尽管中间会有一些小的摩擦,但是终归是风平浪静。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行业和产业,自身的开发、信息化甚至触网能力都有限,而腾讯自身除了初期市场培育外,不可能投入强大的地推力量,对接每个行业和商户,去定制相关的方案。还未建立起完善生态的微信需要借助各方的力量才能跑马圈地。虽然整合线下商家这块蛋糕比较大,但做起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专注用户体验的张小龙肯定不愿意这么干,不如索性交给第三方来做,联手构建微信生态。

  第二阶段:从竞争到示范

  今年5月底一条突如其来的“微信小店”来袭的消息将微信与第三方的关系推向了风口浪尖,开发者一时间可谓人人自危。虽然第三方也早已预料会有这一天,但是相比如“国家队”之前推出的“微生活”、“腾讯风铃”,微信小店这股飓风来得似乎更加猛烈,一些小微团队不是自行解散就是另谋它业。当阳光照耀到7月的盛夏,这一切似乎又迎来了转机,微信团队开始大规模派遣官方讲师团“微信公开课”全国巡回演讲,树立各行各业的标杆案例,以示效仿。

  笔者认为这段时间微信对第三方态度的转变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第一,第三方开发者打着微信的旗号大肆恶意营销,不以服务商户为准,圈地圈钱,偏离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轨道,在共同建设商业生态上步伐缓慢,背离了初衷;第二,微信事业部的成立加剧了商业化的进程,迫于内部的压力,微信团队不得不做出一些激进的改变,使微信尽快在流量上变现。

  第三阶段:从开放到拥抱

  从微信公众平台设备功能支持个人开发者接入到最近向第三方平台开放微信公众号登录接口,微信对第三方态度逐渐从开放走向拥抱。微信发展以来已经形成了“二维码+账号体系+广点通+LBS+微信支付”的完整的交易闭环。

  这一阶段微信之所以选择从开放到拥抱第三方,主要是因为 “连接”不断延伸,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生态链由“轻”到“重”,空间由“小”变“大”,在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的解决方案上微信不得不拥抱第三方共同开拓移动电商市场。尤其是微信发布企业号以来,更需要联合第三方撬开移动OA千亿市场。

  微信如何定位第三方

  历经四年,虽然微信已经积累了7亿用户,但是微信商业化还仅仅只是开始,从腾讯的战略布局来看微信也只做了两件事:开放和连接。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商业,将更多的接口开放给个人和第三方。

  从这方面来看微信还没有走出流量入口的去中心化平台。

  随着第三方队伍的壮大,在微信生态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新的官方数字公布微信平台已经拥有800万公众号,粗略估计服务号大约有400多万。根据调查微盟和口袋通的入驻的商户加起来已超过100多万,加之上千名大大小小的第三方,微信在商业化上越来越需要第三方。

  微信如何定位第三方,这是每一位开发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微盟创始人孙涛勇认为,微信与开发者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微信只要做三件事情,应用分发、交易闭环和大数据其它的交由第三方。不过在笔者看来,能做到合作共赢固然是好,利益分配微信拿大头,第三方拿小头,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但是依托在微信平台上的第三方只能听命于微信,一不能做像美丽说、蘑菇街那样直接在别人的平台里做抗衡别人的事;二还得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行事。所谓谁的地盘听谁的,在淘宝上如此,在微信上亦如此。只要按照规则办事,笔者相信第三方既不会像外界传扬的那样会成为微信的寄生虫,也没想象中那样——利益平分,平起平坐。而是成为微信上移动商务的连接者。一根连接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基础交易系统、商家店铺搭建、商家粉丝运营的链条。

  第三方未来的路怎么走

  当微信推出企业号完成了最后一个连接闭环,很多第三方又开始迟疑了。看得懂的人认为微信终于实现了连接一切,看不懂的人觉得服务号,企业号该如何选择?纵观微信在移动电商上的布局,或许会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以B2C为主的有京东购物;

  以C2C为主的有微信小店和打包给京东之后重启的拍拍网;

  以O2O为主的大众点评、嘀嘀打车外加一个上品折扣。

  分析这些布局,不难看出,唯一比较成功的当属用红包堆积起来的嘀嘀打车。笔者认为第三方未来将会朝以下几大方向发展:

  第一、专注于垂直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开发。淘宝卖家的迁移,微商的崛起必然带动中国移动电商的发展。“微网站+微营销”式的千篇一律的解决方案已经难以满足商家们的需求,线上与线下的对接,商城订单系统与线下ERP系统的融会贯通。

  第二、打造局部范围“小而美”的O2O。尽管BAT都在抢滩O2O,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即便他们有能力整合线下资源,将线上流量导向线下,但对于用户体验、购物场景依旧难以把控。上品折扣就是个例子。同时微信也在鼓励商家们做O2O。

  第三、做重运营,从B端走向C端。虽然这是一个脏活累活,但是绝对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许多商家运营公众号还是停留在展示品牌形象;发布最新商品和服务优惠的基础上,至于怎么做活动,促进线下销售,吸引和保留客户等商家是一筹莫展。第三方的介入可以迅速培养这块市场。

  不管微信第三方最后的结局如何,笔者认为都应该放手一搏。诚如马化腾在给合作伙伴们的公开信中所说:“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更多的用户需求和更多产业领域的连接,新的机遇新的规则将会大量涌现。”一切都将改变!(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作者微信号:oneisall2014】

...

标签:

知乎CEO周源:千万不要站在上帝视角

  没人能说,只有那样做才是对的。

  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没法等量评估另一种可能。

  六年前,周源以记者身份,心潮澎湃的跨过大洋,第一次来到硅谷。而今,周源以连续创业者的身份,再次心潮澎湃的来到这里。人们提到他,通常会提到一个身份知乎CEO。

  知乎是一个知识性的问答社区,这是一个定义性的说法。与其他社区显著区别之处在于,知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都是建立在一问一答的讨论之间。尤其是,一个高质量的回答者,更容易通过文字表现出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或灵光一闪,收获认同感和满足感。

  这种认同感和满足感,同样加成在知乎自己身上,甚至超过自我想象。

  比如这次周源带队来美国做宣讲,一站定在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一站定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出发之前,知乎团队对在硅谷的活动相对更加忐忑,然而情况出乎意料。斯坦福大学负责组织这次活动的黄海说,最初预计只有50人报名,结果是这个数字的四倍。

  实际上,过去的一年,是知乎创办四年来,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知乎社区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同比增长十倍,日活跃用户超过百万,新推出的移动端手机App知乎日报从0做到超过1500万下载,知乎日报单条阅读量可以达到50-60万……

  知乎最初两年严格执行不开放注册,只积累了40万注册用户。两相对比,足见差别之大。即便如此,这也是知乎克制之下的结果,负责用户增长的知乎副总裁白洁说,知乎并不追求高速膨胀。所以某种意义上,知乎也是一家“慢”公司。

  这跟周源的性格,有些许类似之处。李卓尔见证了周源从程序员转行记者,随后两次创业的过程。用他的话说现在的周源跟当初刚毕业相比,更加的低调沉稳。这种不张扬,现在生活在美国的李卓尔用了“Extremely”来形容,中文翻译是:极端地、非常。

  但是仍有用户在担心,害怕知乎这个社区,因为大批新居民的涌入而变味。这很好理解,有一次周源和知乎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张亮一同前去乔布斯家缅怀,却遭到乔布斯邻居的持枪驱赶——太多外人前来,对与乔布斯在同一社区的居民造成了干扰。

  可是克制,不代表知乎甘心做一个小而美的社区。周源说他的下个目标,是服务一亿用户。在他向新浪科技描述的未来中,知乎会演变成一种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为了实现这个宏愿,知乎团队早早开始研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书籍,学习如何能让一个社区更好的发展。结论之一就如周源所说:千万不要站在上帝视角。就是说,社区的建设者不要想当然的去构建社区,而是要适时的引导、顺势而为。

  比方知乎曾经推出某款产品,自认更好的服务了用户却最终被用户抛弃。

  另一个要为社区壮大做准备的方面,就是更好的技术和架构。这也是知乎到美国来的原因之一,寻找更好的工程师。更好的架构,能支撑知乎涌入更多的居民,开展更有效的区域测试;而更好的推荐和分类等技术,才能让新老用户在知乎更舒服的待下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国互联网市场并不缺乏社区这种形态,而一个个社区从兴到衰的案例也不鲜见。尤其对于知乎这种高度依赖用户产生内容的社区而言,门槛相对于其他社区显著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知乎未来前景的担忧,一直多多少少的伴随他们成长的始终。

  “所以要有一个大目标”,周源说。只有群体基础足够大,才能支撑社区产生多样化的演进。目前正在执行的的知乎2.0计划,核心就是工具化+社区化+开放。而对于更远的未来,周源也无法预计知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也说不定。

  就像知乎不曾预期他们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如此良好:如果把美国整体看成一个城市,按用户计算已是知乎排行榜上的第三名。

  这完全体现了知乎用户的特点。今年知乎公布的一份用户数据显示,北京知乎用户的中,月收入在1.2万以上的比例为30.84%;上海这个比例是26.5%、深圳是23.67%、杭州市23.44%。看起来知乎的模式,更容易吸引到高知、高收入的用户群。

  但是这个群体也并不好伺候。所以知乎每走一步,谨小慎微。在创新工场早期投资的项目中,知乎毫无疑问是商业化最慢的一个。直白一点说,就是最不挣钱的的一个。尽管现在知乎也有一些营收,但是对广告主和展现方式等方面,均作了严格限制。

  创新工场合伙人易可睿(Chris Evdemon)也觉得知乎发展并不算快,但他并不担心太多。作为一个用户不断产生内容的社区,在知乎的体系上,已经自然衍生出了媒体红利的产物——知乎日报。未来还能衍生出什么,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那么,如果你说知乎这样做是错的,怎么证明?

  以下是知乎CEO周源在斯坦福宣讲的全文:

  我是周源,我来自于一个中国的创业公司——知乎。

  知乎是一个知识型讨论社区,我们帮助人们去分享已有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机会。虽然来自国内,但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其实不仅是大陆地区的用户,而是覆盖整个中文互联网,聚集了中文互联网上求知欲和分享欲都最为旺盛的职业人群。

  其实从数据上来看,湾区还有纽约,已经是知乎在海外访问量最大的两个地区了。有很多国内和海外的用户在知乎上交流彼此的工作体验和成长经历,相关话题的关注度都非常高;比如说在LinkedIn(228.96, 26.06, 12.84%)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在Dropbox,在Airbnb的工作体验是怎样的,都能够有在这些公司工作的真实用户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另一方面国内创业公司相关话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另外今天在座的基本都是知乎用户,大家对知乎现在的情况和成长的过程,以及国内的创业大环境还是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主动来一趟,来跟大家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 这是最好的回国创业的时机

  国内的创业情况,用火热一词来形容,足矣。

  我们公司在北京的中关村地区,离五道口不远的学院路上。这里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当然是一种开玩笑的说辞,主要因为这里有三高三多,三高是说这里的“房价高、学历高和工资高”,三多说的是这里“程序员多,创业的人和民工多”。

  而现在的五道口,和当年的五道口已经有很大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来这个地方人的目的,他们心中的想法,和日常讨论的话题。当年,也就是99 年的时候,我到北京来上新东方的TOEFL 班,我的第一台电脑就是在海龙大厦里购买的,买完抱着一个大电脑主机和显示器挤公交车回家,一个车里还有好几个小伙子和我一样。现在,大家都在京东上买电子产品,早上下单,下午就送到。现在这里聚集了大批的科技创业者;你随便进入一家咖啡馆,就一定能够听到有人讨论你我都比较熟悉的话题——创业,做产品,融资,如何搭建团队。

  记得来美国的几天前,我在公司附近吃饭,无意中看到餐厅电视机里播新闻联播,CCTV 竟然做了一个专题叫“中关村的21岁现象”。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数据统计,说中关村科技公司的从业者平均年龄是33岁,46%在29岁以下,现在甚至有大批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是21岁左右,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年轻。节目里甚至有人大胆推断说中国的Jobs、Elon Musk会从这代人中产生。

  无论如何,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创业氛围的愈加浓厚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得到的。我有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朋友,叫李天放,估计比在座的各位大不了几岁,他之前也在硅谷供职和创业,后来觉得国内的机会比较大,于是就在2012年的时候回国,到现在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他就和搭建出的团队团队一期,做了一个移动应用叫“课程格子”,现在做成了中国大学生最受欢迎的校园应用。

  我另外一个朋友比李天放还要再小一点,他之前一直有一个梦想,要做一个电动汽车,但是他也不认识什么人,他是做互联网的,于是就把这个想法发到知乎上,后来就真的有很多汽车行业的,比如做电池的、做总线控制的、甚至做整车组装的人开始跟他联系,就真的开始动手干了;4 个月以后,这个电动车已经开始了第一次试驾。我还有一个朋友,原来是做投资的,是VC,帮助别人创业;然后他过去两年自己有一些想法,希望做硬件、做音乐。前段时间他跑来感谢我,说在知乎上认识了一个做硬件的朋友,两个人一拍即合,做了壹枱智能钢琴。

  创业不再是中国青年追求个人成功的事情,它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定义,是这代人的自我解放运动。解放的是怕风险的枷锁、解放的是怕别人指指点点,解放的是随波逐流的禁锢。当每一个人开始创业的时候,其实他就做了自己事业的主人。无论你是创业,还是加盟,当你有了这种勇气、抱负和信心的时候,就是力量爆发的时候。

  当然这么说,说得好像国内的情况有点太好了,想什么有什么一样。但其实我也是过过苦日子的,我第一创业的时候,条件就比较艰苦,当时找钱很困难,就要自己省钱,我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就吃一块大饼,因为要省钱嘛。后来我住的地方就是办公室,我住在公司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一呆就是两年,后来结婚都是在那里结的。这些当然都是一样老笑话了。但我想说的是,外部因素不重要,真正的内部因素在于创业的动力,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到底相信什么。

  在座的各位是幸运的一代,赶上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今天,在我看来可能是20、30年一遇的机会。在90年代初,那时候出生的人的父母,正好赶上上一波中国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92年邓小平南巡明确向市场经济走的大方向,大批人才“下海”,然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岗位开放向社会招募,那一批年轻人无论下海,还是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现在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领导层;紧接着1998 年朱镕基开启房地产商品化,住房的增值使这一代父母成为中国真正的中产阶层。这一代从年龄上看,正好是你们的父母,你们是幸运的一代的后代,优厚条件使你们中相当数量的人有条件和空间去试错,去创新!

  回到现在,就在刚刚过去的9 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融了200 多亿美元,一举成为美股市上最大的IPO。我相信,估计也没有人会怀疑,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这是过去积累的变化的一个质变,如果要把未来1-3年都有可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打印出一个列表,这将是一个很长的列表,有很多的知友已经做了这方面详细的功课,比如在过去2 年估值超越了10 亿元的互联网公司就有很长的一个列表,大家回头可以知乎搜索相关的回答。

  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证明一群人经过多年努力创造巨大社会经济财富这条路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新的一代在崛起,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的更多更大机会的到来。正等待着我们。

  有心人会观察到,越来越多有才华、有专长的人都在干什么?他们其实都在纷纷离开体制、离开大公司、大机构。我们来的前几天,新浪副总裁、新浪网17年的总编辑陈彤离职;去年美国上市的久邦数码总裁张向东离职,现在开始自己创业。像中年一代,朱云来从中金离职,央视一批知名主播离职,纷纷做自媒体。

  而再老一代,很多在过去20、30年中靠房地产致富的企业家都到了退休年龄,王石、王健林等等。牵一发动全身,这些领导者的位移,引起的一定是连锁反应,这些位移、裂变,所释放出的信号,传递的信息、预示的机会、能量之大之多,在座聪明的同学应该好好关注一下。

  当这些变化不断发生的时候,你一定要有所行动,如果我们只是纸上谈兵,那任何变化,无论好的、坏的,其实都和我们没有关系。

  - 知乎在做什么,知乎接下来会做什么

  说了这么多我个人关于大环境的观察和判断,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知乎。

  互联网所产生的改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断提升线下生活的效率,电子商务也好,O2O 也好,租车,这些都是;原来依靠人力完成的事情所需要的人会越来越少,这个过程非常像工业革命。第二类则提升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品质,各种社交网络,新型的资讯渠道,甚至像弹幕文化,bilibili 这类产品的火热都是第二类改变力量的体现。

  这两类力量是有紧密的联系的,当线下生活效率被越来越提高,有更多时间的人们自然会进行更多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是要追求品质的,要追求丰富多彩。

  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各种沟通、交流、讨论,各种连接人与人,进而生产内容的场景,品质都不够好。中文互联网上大部分社区都充斥着灌水和垃圾信息的情况大家一定都有所感受。我自己举个例子,在知乎之前我还做过一家公司,是上一次创业,最后失败了。在失败之前,我跑去中关村找张亮和黄继新请教怎么办?当时也很着急,后来一聊,发现他们有很多思路、信息是我没有掌握的,很有价值。当时我就很感慨,空间和地域的阻隔影响太大了。我之前和他们的关系已经很好了,但我在创业过程中,缺乏长期的固定沟通连接。现在来看,要是那个时候有知乎就好了,大家要知道,现在创业者在知乎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如何做这个,如何做那个,都会有具备实际经验的人来给你分享一手资源。上周,俞军(百度早期的传奇人物)还出现在知乎上,分享他做产品的体会。

  我们今年还把创业的内容集结了一下,出了一本书,《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这本书是在美团上众筹出版的,当时是创造了美团历史上最快的一单,10分钟,1000 本全部销售完了。今年这本书已经接近10万册,一下子登上了畅销书热榜。然后一堆出版社跑来问我们是不是要做出版了,我们说不是,我们搭建的是一个帮助大家分享和组织彼此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平台,社区才是知乎的核心力量。我们也很高兴知乎成为了很多人群的精神家园和知识中枢。而这一点就是我们做知乎的原因,是初心和出发点。

  大家都知乎在知乎发展的头两年,这个社区一直是邀请制的,没有邀请,你没有办法注册。但在两年之后,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到底是小而美还是大众?

  其实我在2012年10月份之前,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那时的明确情况是,知乎是经过了接近两年的邀请制发展后,速度有点过慢了,就像是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开始渐渐缺乏足够的多样性。

  那时知乎需要一次改变。2012 年国庆节,团队一直在不停思考几个问题,怎么能让新用户以更快速度增长?怎么将知乎的价值推广到更大众用户群?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怎么提高用户黏性?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能对外全面开放?

  我们当时的思考是,知乎应该全面开放,但前提是必须要提供更简单易用的产品;如果想获得稳定高价值流量,需要在“头部”领域——有大众需求、高使用频次且影响到消费决策的市场——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如果让用户找到目标信息为一次“碰撞”,知乎还未提供高效的碰撞机制,所以要把知乎工具化才可以获取到足够多和优质的新用户;社区黏性不足,群组化也许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然后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制定出了一套“知乎2.0 ”的计划,知乎2.0,核心就是工具化+ 社区化+ 开放。

  整个2013年是知乎开放的一年,到现在,从注册用户,到活跃用户数,内容量,知乎已经有了20倍到40倍的增长。我们当时还有一个思考,就是移动化,当时知乎app并不是知乎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全部答案,我们根据用户的需求,推出了知乎日报。现在知乎日报的阅读量单篇文章已经达到50-60 万了。

  看着知乎从一个小县城,变成一个大城市,看着知乎内容网络的增量越来越大,我们也开始扩展了知乎的愿景:帮助人们更有效、方便地分享与组织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并获得新机会。其中“获得新机会”是补充的部分。

  我们也在思考能为这个变化的环境下的年轻人们提供什么。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提到过一本目录叫《Whole Earth Catalog》,大部分知道它里面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没特意看过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Slogan 叫做access to tools。这本目录其实普及是适应个人崛起、更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生活和生成所需要的;观念、工具和实践案例。

  现在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知乎成为了一个新的工具,不仅可以分享和获取知识,结交新朋友,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新机会。从去年开始我们集结成册的《知乎周刊》已经有了600、700 万的用户了,今年开始,很多用户可以通过知乎来出版个人的书籍,销售的情况非常好。

  知乎不仅服务于从大公司,大机构里出来的人,也服务于那些认为学校学不到生存技能和有用知识的年轻一代,知乎应该不仅提供给他们方法、知识、经验,而且也将包括工具,将这些都努力产品化,不断改进和完善。

  知乎的新机会其实酝酿于支持这群人成长所带来的新价值,让有价值的人更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人更有影响力,为他们提供工具,创造彼此高效连接的可能,这才是巨大的机会,是一个时代的机会。

  我很期待大家回国,也很期待大家来知乎坐坐,成为朋友,甚至是成为同事,我个人觉得,知乎最酷的一件事,就是和一群酷且有趣的人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现在知乎正面对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期待大家和我们一起。‍

  文章关键词: 知乎周源

...

标签:

O2O观察:小区无忧的社区综合平台往哪儿走?

  [摘要]早期的小区无忧,更像是一个移动端的“生活黄页”,通过提供分类信息接入社区周边的服务商家。而现在的小区无忧,正在努力从综合性平台切入到垂直细分品类,小区无忧能否走通这条路?编者按:《O2O观察》是腾讯科技频道旗下专注O2O领域分析、研究的微信公众账号(inside-o2o)。近期将陆续推出“案例研究”系列文章,第二期关注小区无忧。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综合型平台在近两年不断涌现出来,包括本文要提到的小区无忧,前段时间新闻颇多的叮咚小区,以及面对更多的用垂直类服务(家政、洗衣、生鲜配送)闯入社区的竞争者,以提供分类信息为主的社区综合类平台显得更加平庸,“毫无性感之处”。

  小区无忧在早期更像是一个移动端生活黄页,通过提供信息接入社区周边的各类服务商家。随着它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变化,小区无忧通过平台模式切入垂直细分领域的战略能否成功?

  1.基本概况

  简单说,小区无忧是一个社区综合性平台,涵盖的服务包括宅配、家政、外卖等等。10月宣布A轮融资时,团队披露在全国范围内,“小区无忧”已开通56个城市,辐射28万个小区,接入了将近100万服务商家和手艺人。每天生活服务需求匹配量过万单,近一年来为社区连接和提供服务超过200万次。注册用户超过100万,活跃用户规模在10多万。

  但在上海以外的地区,小区无忧仍然停留在“生活黄页”的阶段,目前仅在上海市场拥有地面配送团队,因此上海市场的数据更具价值:目前小区无忧上海外环内共有超100个宅配区域,数百名个宅配人员覆盖约5000个小区,用户月度重复下单率在30%以上。

  我们和小区无忧团队沟通时,创始人唐皓表示,目前市场上平均每个配送人员日单量是8单左右,“小区无忧的效率可以达到平均水平的两倍”。

  2.产品逻辑

O2O观察:小区无忧的社区综合平台往哪儿走?

  (图:小区无忧在上海某小区提供的生活服务)

  产品形态上,小区无忧几乎囊括了社区这个空间概念下的所有服务类型,通过提供信息匹配用户和服务商家。但不论是出于既定方案,或者是后期战略调整,小区无忧逐渐从平台概念转向对垂直服务的深入。

  可以理解为,小区无忧先通过生活黄页的信息平台功能圈住用户,然后提供更深入的线下服务,包括自建物流团队以保证最后一公里配送。

  目前小区无忧的业务线包括三大类:小区送、上门易、享周边;这三大业务的切入深度不同,其中小区送,也就是宅配是该团队目前的重心。

  1)小区送:主要指宅配业务。这项业务目前仅在上海展开,宅配的项目包括外卖、生鲜,水果以及干洗。这是小区无忧深入程度最高的一项品类,也是未来的业务重点;

  2)上门易:主要是家政、搬家等,是“手艺人”上门的模式,小区无忧对这一类深入程度不高,以信息接入和第三方合作为主。目前现在一共对接了100多家公司,包括平台型公司,也有实体家政公司。

  3)享周边:简单的“生活黄页”功能,接入包括SPA、教育培训等商家。深入程度最低;

  3.战略规划

  为什么选择宅配——高频需求

  以社区为单位的服务品类众多,小区无忧选择的是通过宅配这一个品类深入服务。

  宅配的频率高,粘性高,通过宅配切入其他服务的延展性高,同时同类的竞争对手也处于早期阶段,这是小区无忧选择宅配作为切入点的原因。

  如何面对红海式竞争——高频选品

  宅配,尤其是生鲜配送,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红海市场,市场上已经出现初具规模的生鲜类玩家,包括本来生活、顺丰优选等。生鲜配送虽然毛利率高,但竞争激烈很难盈利。

  小区无忧的打法是只提供比较高频、适合宅配的选品,目前以肉类为主,未来会增加供应商,但“最终可能也只有综合性平台10%的量”。团队无意和综合类的生鲜平台展开竞争,“只满足关键需求,不是全面需求”。

  4.运营特点

  1)推广方式:采用与物业合作+DM手册。除了传统的互联网推广手段,小区无忧的一方面和物业合作进行地面推广,同时采用了一个互联网公司鲜少运用的推广方式——DM手册。DM手册作为是手机app过渡性产品,主要面向的时社区的老年人。DM手册主要由地面团队收集商家信息成册然后派发,目前在上海已经投放100多万份DM手册。

  2)地面团队的搭建:作为综合性平台,小区无忧相对更重视线下服务,目前在上海有一支1000人左右的地面团队。其中配送人员数百人,其余人员负责商家合作谈判、运营维护等。拥有地面团队,比较有利于保证服务质量,以及拓展到更多相关服务。

  5.风险&不确定性

  1)多点发力容易失焦:涵盖的服务品类多,好处是容易通过一些中低频的需求去获取一部分用户。但劣势也很明显,前期很难通过单一服务形成口碑效应和品牌效应,难以突破。同时会分散团队精力,对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

  2)竞争激烈难以突围:现阶段更多的竞争来自垂直服务提供者,不论是宅配、家政、外卖都面临激烈竞争。如果无法形成平台效应,无法发掘社区服务的引爆点,失败的风险较垂直类服务提供者更高。

  最后,附上部分和小区无忧创始人唐皓的交流,供参考:

  O2O观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社区类项目的两种模式,垂直细分服务提供者和综合性平台,哪一个模式更有可能胜出?

  小区无忧唐皓:单一品类的服务前期很容易突破,也容易形成口碑。当然这些单一类的服务到后期可能也会向其他服务扩张,变成一个综合性平台,他们的风险可能是后期的品类扩张。

  而我们的风险更多是在前期,我认为最后会有一到两家综合性的社区平台省去,但是我们要死就死在前期,这个概率更高。

  我们的想法是希望能够在社区生根,最后和这类单一服务提供者形成合作的关系。当然想要扎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种模式更有挑战。

  O2O观察;同样是综合性平台,58和赶集来做这件事会不会更有优势?

  小区无忧唐皓:他们一定有优势,但他们也许不是location概念,我们还是扎根小区,我们认为社区这里会产生跟“同城”概念不一样的东西。

  面对移动的时候,场景的优势更重要,我们未来切得是交易,不是流量。每一个进来的用户都是精准需求,而并非简单的浏览。

  社区综合型平台,这个概念下面真的看不到很性感的东西。我认为现在还没有找到真正引爆社区的点,其他人也一样。但是我们在摸索过程中确实看到了一些交易需求旺盛的东西。

  O2O观察;怎么看待扩张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速度是不是很重要?

  小区无忧唐皓:我们到目前还是没有贸然进入新市场,譬如像北京这样战略性市场,如果进入之后碰到问题再退出,可能面临的就是生和死的问题。目前我们还是在上海市场,在小区里扎根。

...

标签:

不找借口!凡客陨落事出有因

  凡客诚品,一个曾经辉煌而又响亮的品牌,如今却开始了英雄末路。记得当时凡客最兴盛的时候,一件19.9的衬衫几乎获得了所有年轻人的喜爱,而现在盲目追求高端导致流量的流失已经成了不可逆的现实。作为凡客本身,它自己也挣扎和改变过,从改变品牌种类,减少盲目扩充到沉淀用户,打造自有品牌,凡客也想在一线电商阵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只不过这一切都醒悟的太晚。其实市场给予凡客的机会有很多,只不过在市场份额急速攀升的过程中,凡客并没有冷静的对待这一切,而是过于狂热的追求更大的盘子。现在再来看看如今逐渐被边缘化的凡客,我想它的失败经历对于任何一个电商人都是一种启示。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下。

  盲目夸大导致放松警惕、革新缓慢

  在我看来,凡客诚品的转折点在2011年。在制定崭新的年度目标时候,凡客诚品发出了自己的豪言壮语,说要达到惊人的100个亿。请你看到,它的单位是亿。而2010年,凡客诚品的销售额也不过是20个亿。从20个亿到100个亿,其中所有的突破需要的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这一点有一点像是大跃进时候的中国,盲目地自大有失稳重,进而进入了一个不可自拔的深渊。当凡客诚品沉浸在一个自大的目标的时候,其他的电商网站却开始了自我的探索和革新。这就像是当你在退步的时候,你的对手却在不断地进步,这样一来一回差距就会不断地拉大。而现在无法重回当年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的差距太大。电商的发展速度太快,差距太大可能导致挽回的余地很小,甚至难以挽回。一个公司的强大,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走,比如阿里巴巴,可以说一步错满盘皆输,更不可能说是夺得胜局。在那个关键的点,凡客拼命的提升自己的销量,而其他网购平台却在稳扎稳打的布局自己的产品线,门类不多但质量没的说,给市场和用户留下了极好的口碑,比如后起之秀唯品会等,他们的产生其实是在凡客高压态势下的完成的,之所以能够逆袭能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踏实本分的发展态度,而这一切凡客显然缺失的很多。

  运营者自身出现发展思想黑洞

  其实对于凡客的衰败,其运营者也是难辞其咎。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往往能够运筹帷幄,把每一件事情都决策得有条有理。但是,一个领导者若是有失偏颇了,可能导致整个公司进入一个瓶颈之中。凡客诚品的失误,是因为身为领导者的陈年太把公司当作孩子了,盲目的让公司在快节奏中生长,但是发展公司和养孩子毕竟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毕竟在发展初期比起份额,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其实更重要。而当凡客诚品认识到这一点错误的时候,已经太晚。一种思想的转变可能很快,但是一种思想的执行却是很难的。尤其市场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太快,捕捉其中的变化,用行动去跟上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在这一个过程中,凡客诚品没有捕捉到消费者心理的重要性。客户体验是每一个电商网站都在不断更进的环节,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顾客是否愿意购买,是否愿意持续购买。而凡客诚品更大程度上保持着一种工程师思维,这是一种不顾用户感受,只从自身角度感知出发的思维。尽管凡客也想要改变这一种不那么有利的思维,但是相比较其他的电商在这一块已经精益求精的脚步,着实差距有一点遥远了。很多人认为电商比传统商业更大的优势在于性价比,这也是凡客诚品曾经的想法,用优质的性价比来吸引大众。但是,随着时代地发展,所谓的性价比更需要加入服务何用户体验的概念,用服务和用户体验来吸引大众来能够更好地留住顾客。

  企业文化难以拉动品牌的持续影响力

  在如今资源拼杀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品牌意义显然更加重大。品牌不仅可以降低流量获取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产品的护城河,利于企业自身针对产品做出革新和发展。但是这些对于凡客来说都太难。其实凡客自己也知道品牌的意义,否则也不会频繁更换主打产品来换取用户的支持,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凡客在不断更换的过程中更加生疏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品牌印象就会变得更加孱弱,比如凡客在得知产业链铺的太长的时候,就改变了当时的经营方法,缩短了自己的产业链,仅仅以几种有代表性的产品为主要销售,但是这样也流失了一大批凡客的用户,因为在其缩减的产业之中,有很多是部分用户所喜欢的,而正是这样的做法,让凡客的企业文化又受到了一次重创。当然这不止一次,凡客在很多改革中都造成了用户的频繁流失,或许这与凡客早期过于激进的企业文化有关。在前期,陈年总是给公司注入太多的冒进想法,致使公司上下只想着销售额而忘记了质量,衬衫质量下滑,客服态度不好,物流不给力等等细节问题让凡客的企业文化无法刺激消费者从钱包里拿出更多的钱,这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悲哀。凡客的企业文化做到这也算是自毁前途了。

  但是,不管怎么又说,我们也应该肯定凡客诚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这是它们想要打破僵局的努力,不管是融资还是其他更方面的努力。这是一种不断努力的态度。但是,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这是一种精简的思想。与此同时,更应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客户需要的地方。那么,从顾客的需要来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必要的市场调研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环境风云变幻,有价值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凡客诚品不断把眼光放在过去,更不能把眼光放在曾经的辉煌里,而是应该眼光刚在眼下。或许,没有重回第一阵营的很重要因素就是因为眼光和行动的差距。

  不过,总的来说,凡客诚品曾经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这是它具有品牌价值的过去。只要从眼下出发,从现实出发,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成功。重回第一阵营,也未必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一切都是尚未可知的,关键在于行动。文章来自机床导轨http://www.jichuangdaogui.com,转载请注明,谢谢。

...

标签:

千夜旅游夭折 不断试错依然失败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8月底,千夜旅游网站发布公告称,自2014年9月1日起,网站将全面停止服务,包括千夜旅游网、千叶神灯等业务,其会员中心、呼叫中心、机票业务也将通通停止受理。

1

  作为2013年3月正式上线的定制旅行类服务商,千夜旅游网于同年5月即获得中关村兴业投资的1000万融资,直到团队解散,千夜旅游网的账面仍保持着高达100多万的金额。

  那么千夜旅游网为什么倒闭?倒闭的背后又向我们展现了在线旅游服务市场“不为人知”的一面?

  定制类、自由性旅游风行 被看好的市场不一定就能做好

  对于创业者们来说,最恐怖的就是意淫。千夜旅游网副总裁冯钰曾经拿泡妞比喻创业,当你租了一辆豪车、开了一瓶82年的拉菲准备去搭讪妹子的时候,妹子可能已经被酒吧里直接上前询问“美女,晚上有空吗”的屌丝领回家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无论你做了多久精细的策划,都可能比不上一次最直接的“去做”与不断试错。

  千夜旅游网最初的定位是自由行与小包团之类的定制旅游服务,而这块市场,也可以算得上是在线旅游市场最后的空缺之一。

  面对几乎成型的在线旅游市场,新起步的旅游网站只有从特色、个性、细节抓起,加上用户日益对自由出行旅游的需求,定制类市场就成了最好的一块未开垦田地。

  但是,尝试过定制类、自由性旅游服务的千夜旅游网表示,当你花费了半天时间为用户规划出一个定制化出行策略,再向他收取百分之多少的费用,用户基本是不认的。而小包团也有着同样的问题:效率低盈利更低。

  于是,千夜旅游网开始进一步试错。

  不断在试错 有技术有成本就是玩不深

  数据之所以叫大数据,一个是因为数据只有到达到一定的容量之后才能起作用,再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变化几乎是时刻存在着的。而基于大数据上的统计与利用,哪怕技术再强,也难能完全实现用户的所有需求点,所以,细化市场,找出信息需求点,然后各个击破,是千夜旅游网的试错的宗旨。

  几番市场调查下来,千夜旅游网重新找到了方向,C2B难做,那就B2B,通过给门店、批发商,甚至用户贷款,做些增值服务,在市场大而分散的在线旅游行业中逐渐搭建自己的特色化服务。

  最后的最后,不幸的是,由于千夜旅游网最初股权分配方式的不适宜,导致了想法与执行力的不一致性,行动力一旦与市场难以接洽,再好的技术与团队又有什么用?

  作者:A5安然 来源:A5站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

标签:

全面解析:微信公众号粉丝增长策略

  公众号品质是要有的,情怀是要有的,但这一次跟大家讨论点运营者真正关心的干货,粉丝数。

  自从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了流量主和广告主,粉丝数量直接与运营者的收益挂钩了。多少自媒体与各类草根大号,闷声发大财,看看阅读数,推算下粉丝数,基本每日的收益也一清二楚了。当然,微信公众平台每天过万的新号注册,多少PC端与传统行业的进驻,海量爱好者的涌入,让微信公众平台早已变成真刀真枪的粉丝抢夺大战。

  

  好了闲话不多说,且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微信公众号增加粉丝方法,简单查看一下,现在微信公众号获取粉丝的几大途径,按图索骥深耕细作即可慢慢有所斩获。

  主动展示:PC端推广,手机端,公众号搜索

  规则排名:名称搜索

  大众传播:朋友圈传播,熟人间传播

  信息导引:其他渠道,大号带领,同行互推

  从改变现状速度和推广运营阶段性来看,从后往前讲大致比较相符

  信息引导

  微信公众账户没有诞生之前,朋友圈的上限不止5000人的时代,就有微博博客等大号将PC端的群体,平移到移动端,引导和运营方法都些许碰到一些阵痛,快速调整的一拨人也在数万人的朋友圈里,广告代购传播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公众号的出现,削减了朋友圈人数的上限,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未来的一个正式的爆发平台。随着微博逐渐的冷淡,微信加入十亿级的吨位,公众号逐步的降低的门槛和开放程度,大规模粉丝平移的大门正式开启,无数微博草根,大号,自媒体,商家,企业,官微,博客将已有粉丝搬到自己的公众号里。

  同时微信圈强大的社交传播影响力,渐渐让几大势力脱颖而出,鸡汤,笑话,擦边球,自媒体,明星。点赞传播,多号串联效果让营销人尝到了甜头,一个30万的粉丝大号,带一个小白号,组合高质量的文章一天就能带来近千的新增关注,这段时间带号的问题腾讯已有所动作,不要太过分为好。同时这一类的资源和先天的优势,并非每个运营者都能轻易拿得到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前一千,前一万个粉丝的积累特别重要。毕竟运营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基数越大,影响力越大辐射人数越多传播力越强。

  朋友圈传播

  朋友圈传播,是微信公众号传播途径的最大入口之一。朋友圈这样一个熟人社交网络,信息的关联度和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标题党,切身内容,点赞之交,社交游戏,测试算命不知不觉间,想想自己吸引了身边多少话题。来看看这些让人忍不住点开的标题党和点赞社交。

  

  对于朋友圈增粉,常见的有三种形式

  (1)诱导性内容和点赞营销,不过目前微信官方在不断打击这种方式,冒着被举报的危险偶尔做点真刀真枪的系列活动,不建议经常使用。

  (2)小号模式待会会提到,手机微信多开的软件可以做很好的辅助。

  (3)图文信息朋友圈分享,现在朋友圈各种分享的文章很多,也是微信最认可的一种良性传播方式。标题党,图片党,高质量,是很多微信大号发家的重要途径。没有太多深度可探究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在撰写或者CV文案的时候,站在读者和信息传播者的角度出发做好。

  高质量内容的网络传播也是获取粉丝的一大入口,信息爆炸的当下,高质量的内容散播速度是极其惊人的。资源站,问答站,博客,活动现场,论坛会议等等公众号传播的渗入几乎无处不在。道可道,非常道,样板很多大号遍地每个人都会有关注,留心观察和思考每一个公众号和二维码如何出现和运营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收获。

  微信规则排名

  大家都知道微信的公众号搜索排名,它是直接通过关键词来搜索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任何一个热门的话题领域,都会发现相同关键词排名相当多的重叠,单看LOGO很难找出公众号之间的区别。例如你搜索“美食”这样一个通用关键词,会出来很多微信公众号,点击进去就可以订阅该微信公众号了。据我之前对用户来源的调查,使用这种方式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的还挺多。

  搜索结果排名有一定的规律,按现有实际情况分析下来看,影响因素是微信认证>微博认证>用户活跃度>粉丝数>名称相关度,考虑到目前重名和相近关键词的数量众多,名称相关度已经远没有之前那么高的权重。微信官方的做法是引入了认证,基本上排在前面的都是认证了的微信公众号,最后才是粉丝活跃度和粉丝数。微信认证和微博认证要根据情况而定,直接可以认证过了最好,否则的话通过其他渠道,在公众号运营粉丝数过万左右,开始考虑所需要成本和付出也来得及。

  值得引人深思的是,至少90%的大众运营者都忽略了一个因素,用户活跃度。其实从微信5.0推出这一年以来,腾讯遏制各类营销的手段从来没有停止过,封杀的各类公众号更是数不胜数。核心上就是暗示着公众号这一互联网产品本质的属性,不是营销而是服务。这里可以聊天和功能服务,调用交互服务等以增加活跃交互量。推荐公众宝,一款免费微信服务平台,里面的聊天机器人和多功能服务都可以在与用户对话中体现。只需接入公众号,勾选需要的功能和聊天后公众宝即可被动跟粉丝对话聊天,提高用户活跃度这一权重。最早接入的小黄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对话中植入广告而被封杀了,也算是前车之鉴。

  

  主动推广

  表面看来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方法的局限性比较大,适地方社区行业效果很理想,最早借助摇一摇、附近的人卖烧烤,卖水果火起来额度案例不少。;漂流瓶比较适合做全国范围内生意的微信公众号增粉。其实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1个微信号每天摇一摇等加好友上限是20左右,那么利用几个小号每天增加好友数,再以这些小号为途径传播,按5个号算下来半年左右也有1.5W多的直接覆盖人群。效果同不会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实打实的成果。

  图片的传播可以借助抓人眼球的二维码,或者简单好记的公众号名称让用户愿意拿出手机来。各类论坛和爱好者集中区域,将是未来很大的一块战场。原因很简单,互联网信息逐步向这移动互联网方式传递,用心培养用户的习惯,紧紧抓住第一批平移过来的用户。将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考虑到用户在移动端使用习惯的问题,更多的要加入娱乐和多服务进去。在自己的公众号内加入些小游戏,微信墙等,借助公众宝等工具让新拉来的用户适应找到公众号的归属感至关重要。方法和途径这里不细细展开,想关注的同学可以去常逛逛28推,推一把,卢松松博客等。专家们也早已在移动新媒体端收获良多。

  在QQ群里发微信号、微信二维码是很考验一个人的,广告群发了没效果,高质量群发了秒踢。而且腾讯新出的“不良记录”公布,使用粗暴的方式来发小广告将会越来越难,目前也就想想把名字改成微信名,聊天慢慢插播广告能稍微靠谱一点。

  最后给大家一个思路:顺势而为。站在公众平台的未来的本质属性和利益导向的角度,去思考前面讲到的公众号服务、用户活跃度、未来连接一切的微信开放平台服务等内容。毕竟顺着微信的利益方向去前进,收获和看到的将是未来更有利的。比如前几天的腾讯互联网大会微信开放平台上线,再之前微信语义理解接口的上线会对运营者们该有什么样的启发和指引。

  转载请注明原文作者:阿非不会飞

...

标签:

当O2O还在泥潭里挣扎的时候,C2C起来了

  导读:在传统O2O困境重重时,新型的C2C商业模式却强势崛起。C2C商业模式去中介化,直接把消费者跟服务者连接。简单来说,线下的门店式中介的成本高企,已经越来越无法支撑过往的商业模式。而用C2C跳过中介后,消费者获得服务的价格更便宜了。

  

O2O

  团购鼻祖 Groupon 10月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业绩远不如分析师预期,股价当日暴跌 23% 创历史新低。丁哥刚查了下, Groupon 最新股价已跌至 5.79 美元,相比 20 美元 IPO 发行价跌了 70%,目前市值仅剩 38.80 亿美元,远低于 2010 年谷歌对其报出的 60 亿美元收购价。而反观国内,美团和大众点评两大O2O巨头迟迟上不了市,反而让沾O2O概念,但实际是分类信息的58同城先拔头筹,不得不说这是件讽刺的事情。

  实际上,老牌O2O企业已经开始遇到多重困境。

  困境一:过度透支

  我们都经历过当年千团大战惨烈的烧钱竞争。在经历了千团大战后,绝大部分团购网站都已倒下,剩下的极少数还存在的也已奄奄一息,不知还能坚持多久。领头羊美团和大众点评也迟迟未能上市。传统团购网站的问题是,大多数情况只能给商家带来一次性消费,缺少客户黏性。前期千团大战竞争的无序,实际上已经过度透支了健康的团购市场。

  困境二:监管无力

  为了抢客户,O2O经营者很容易降低对商家的资质审核、监管不力,造成很多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良后果。

  困境三:增长乏力

  传统以提供信息为卖点的O2O企业如点评,58同城等,因为提供信息产生的边际经济效益下降而遇到增长瓶颈。

  如Groupon这样老牌O2O企业遇到困境有两个重要的背景因素,首先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每个消费者和服务者能够更快速的连接和相应;这造成第三方信息和营销平台价值降低。其次是,过往的O2O都是以服务商家为出发点,赚商家的钱,而忽略了用户。团购大战时对用户体验的极度模式最终成了推倒团购的多米诺骨牌。

  C2C的强势崛起

  在传统O2O困境重重时,新型的C2C商业模式却强势崛起。丁哥用另外一句话叫去中介化,直接把消费者跟服务者连接。雕爷的河狸家把美甲师和做女性美甲客户连接,PP租车把闲置的车跟想租车的人连接,法斗士法宝网等网站把律师与客户进行连接。其他如整容整形,房产,家教等都有创业公司和投资人杀入。

  跟传统O2O不同的是,传统来讲,O2O是服务线下的机构,让线下机构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客户”,而C2C则是直接本着摧毁线下门店,解放手艺人,跳过中介。简单来说,线下的门店式中介的成本高企,已经越来越无法支撑过往的商业模式。而用C2C跳过中介后,消费者获得服务的价格更便宜了,手艺人可以获得几乎全部的收入,收入提高了,自然动力就更强了。

  新型C2C模式,或者我们称之为 O2O 2.0 打破了时间、地点、组织架构(即服务\产品提供方)三个维度的限制。

  这意味着C2C公司将平台同时开放给服务提供者和接受服务者,这样服务和定价可以标准化,流量的增长比传统的O2O模式更明显,交易量也会更大,平台就可以两头赚钱。也就是所谓真正意义上O2O的闭环,盈利也就更加容易。C2C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更灵活,更便宜,更赚钱,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受益,最重要的是在社交网络中,C2C对于好服务的口碑传播有着极强的优势,每个顾客做完服务后,都可以通过晒单的方式帮助品牌进行二次扩散。每个顾客都是你的粉丝和潜在传播者。

  C2C模式可以有三种分类:

  1、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交易,实际上是对服务和产品的租赁,比如租车和租房行业,PP租车就是一例;

  2、对市场的再分配,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和再分配,比如宜信;

  3、协作式的共享,包括对技能和资产的共享,比如站酷、猪八戒和Elance。这种交易的进入门槛低,很容易快速吸引到平台流量和服务提供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经济模式得到更快速和广泛传播。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让渡使用权的方式,人们以往的一些闲置资产竟都可以实现“赚钱”、获得经济回报。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美国的闲置公寓出租网站:Airbnb;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共享公寓网站。

  而在租车领域,美国最新的创业公司 FlightCar 也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在美国出行,很多人都是开车到机场,然后把车停在停车场后,再搭飞机。想象,回来以后,等待你的不是停车费账单,而是一张支票。FlightCar 就是把机场的闲置车租赁给有需要的人的平台,而且还负责保养和洗车。挑战在于租车的人时间和车主时间的匹配,这就需要牛逼的算法咯,而这正是新型C2C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所在。

  就连BAT也纷纷开始布局C2C行业,百度收购了糯米,阿里收购了高德地图,腾讯则刚刚向口袋购物注入投资。而淘宝的淘点点、百度直达号和腾讯的微信店铺营销,也恰恰是互联网巨头们看准了C2C的市场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传统的O2O企业也在往C2C积极布局和转型,大众点评做可以落地的外卖生意,58同城投资e代驾都是转型的表现。在2012年,Gartner集团就估测P2P金融借贷的市场潜力将达到50亿美金,而整个C2C市场的潜力将或有可能达到4000亿美金,是一个庞大的金库。

  小结:

  C2C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除了赚钱外,有着多重的意义。airbnb不仅是租房子,同时还有社交,河狸家倡导的手艺人对个人品牌的打造等等,这一切都在颠覆着既有秩序。而未来,所有的服务业将被各个C2C平台一网打尽,只有手艺好才能得到最好的生意,信息的透明化和手艺人的可比较化让暴利和不透明消失于无形;所有人将是赢家,除了仍然抱残守缺的线下中介们。

...

标签: